拼搏网

拼搏网

胡雪岩在晚年为何会变得一贫如洗?,打天下易守天下难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打江山易守江山难的出处请问古语怎么说的

胡雪岩在晚年为何会变得一贫如洗?,打天下易守天下难-第1张-游戏信息-拼搏网

古语是“创业易守成难”。

出处:《资治通鉴·唐纪》

原文: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译文:

唐太宗问房玄龄、魏征等人:“创业与保持已有的业绩哪个难?”房玄龄回答说:“国家开始创立时,我们与各地豪强竞相起兵较量使他们称臣,创业难啊!”魏征说:“自古以来的帝王没有不在艰难的时候取得天下,而在安逸的时候失掉天下的,保持已有的业绩难啊!”

太宗说:“玄龄协助我一起取得了天下,历经百战,九死一生,所以知道创业的艰难,魏征协同我一起安定天下,常常担心在富贵的时候滋生骄奢,疏忽的时候发生祸乱,所以知道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但是创业的艰难已经过去;保持已有的业绩的艰难,正应该和大家谨慎对待。”玄龄等人拜了拜说:“陛下说到这个道理,是天下的福气啊。”

扩展资料

守成难:

创业当然很难,非得经过多次磨难才能完成。尤其古代天下大乱时,群雄四起,?攻城略地,战争激烈,创业的艰难是显而易见的。而守成更难,因为人一旦得到后, 容易骄傲自满、享乐腐化。国家的衰败由此开始,个人的奋斗成果也易失去。

创业难:自古以来,若非暴政,创业的皇帝在自己上位期间少有亡国的,就本人来讲,能有创业的力量和精神,一定能管理好自己的产业,不会安于享乐,而一将功成万骨枯,故还是创业更难。

胡雪岩在晚年为何会变得一贫如洗?

胡雪岩是晚清著名商人,他出身贫寒,以一己之力创造了富可敌国的商业帝国。与普通商人不同,他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他在政坛也有着极高的地位,清政府不仅授予了他布政使的头衔,还赐给了他黄马褂。

细数整个封建历程,有钱的商人有很多,但像他这样纵横政商两界的就寥寥无几了。可惜?打天下易,守天下难?。经商也是这样,他历经30年所积累的财富,短短三天就付之东流了。马云先生曾评价他是为商的典范,但也说他是为商最大的反面教材。

慧眼识珠

胡雪岩出生于安溪的一个普通家庭,在封建社会。普通家庭的孩子们是很难有机会去上学的。胡雪岩没上过学,但是他的父亲读过几年书,虽然算不上才华横溢,但也称得上是略通文墨。

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认字了。在他童年的时候,家里虽然不富裕,但也吃穿无忧。可是好景不长,在他12岁那年父亲因病去世,整个家庭失去了顶梁柱,顿时日转急下。

两年后,年仅14岁的胡雪岩不得不外出谋生,在一个远房亲戚的介绍下,他找到了一份钱庄的学徒工作。他办事勤勤恳恳,又很会说话,钱庄上下都对他很是喜欢,掌柜的更是对他抱有很大的期望,就连要账这种重要的事情都交给他来做。

一天,掌柜的让他出去收账,在回去的途中,他感觉有些劳累,于是便找到了一家小茶馆歇脚。在休息的时候,他看到了一名满脸愁容,文弱清秀的年轻人。胡雪岩自小就爱说话,乐意帮助别人,看到这个年轻人,他便上前打听。原来这个年轻人叫做王有龄,是个候补盐大使,准备去京城里面?加捐?个官位,可惜路途遥远,他现在手里的钱根本就不够走到京城,更不要说?加捐?了。

经过一番交谈,胡雪岩觉得眼前的这个年轻人,谈吐不凡,学识渊博。现在虽然走投无路,但是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于是他便准备将收来的500两白银全部给对方。这可是一件大事,这500两白银是钱庄的,他这样做很有可能让自己丢了这份工作,甚至小命不保。王有龄对此十分感动,发誓自己有出息之后一定会回来报答胡雪岩。

不得不说,当时的胡雪岩虽然年纪轻轻,但眼光毒辣,几个月后王有龄,果然被授予了一个有实权的职务,之后更是官运亨通。到了浙江之后,王有龄立即归还了之前的500两白银,还把胡雪岩带到了自己的身边。

到了浙江以后,胡雪岩主要从事的也是商业类的事务,他在当地办起了丝绸行,在他的带动下,当地的很多百姓都开始从事丝绸行业。他将收购来的蚕丝运往了杭州一带,变现后再交给浙江省仓库,因为不需支付利息收获极大,胡雪岩在这个生意中获利颇丰。

后来,他又开始从事药店、钱庄、军火等生意,当时太平天国运动正如火如荼,但是他的商业帝国并没有因此受多大的影响,他一人的财产达到了整个浙江省收入的一半。


心怀天下

之后,王有龄的官也越做越大,当上了浙江省巡抚。他一直都没有忘记胡雪岩对他的恩情,因此对胡雪岩手下的生意也极为照顾。后来朝廷命他率领军队抵抗太平天国,结果惨遭失败,他也因此自杀。没有了王有龄的庇护,胡雪岩自然成了很多人眼中的肥肉,人人都想要夺走他的财富。

胡雪岩也知道自己此时的处境,在左宗棠继任巡抚之后,他连忙前去拜见,表示可以将自己手下的10万石大米送给左宗棠,当时刚刚经历战乱,整个杭州城内粮食奇缺,他的这句话可以说是戳到了左宗棠的心坎,但是左宗棠并没有立即回答。胡雪岩知道他在犹豫些什么,立即表明这些大米是自己免费送出的。

或许是为了为自己寻得政治庇护,胡雪岩在此后做了很多事情,他不仅自掏腰包厚葬了战死的10万多浙江士兵,还大开粥厂救济百姓,他的这些做法替左宗棠迅速恢复了浙江局势。在左宗棠西征时,国库空虚,几乎无力支持这场大战,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出面向洋人借了2000万两白银,作为军饷。

不管胡雪岩的目的究竟是为何,他做的这些事情的确是有利于天下,有利于百姓,因此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还赏给了他黄马褂,一时胡雪岩成为了整个大清名声最大的商人。

惨遭破产

当时的清廷内部在抵抗外敌方面主要有两个不同的看法,以左宗棠为首的官员主张保卫边塞,而以李鸿章为首的官员主张建立海防,两派之间互不退让,在左宗棠顺利收复新疆之后?塞防派?的势力渐渐壮大。

而此时的李鸿章因为母亲去世需要回家丁忧,在此时机,左宗棠横扫了李鸿章在江浙一带的势力,还将江南制造总局的采办事项交给胡雪岩负责。这对于李鸿章来说无疑是很大的打击。

李鸿章在重回政坛之后,开始培养自己在商界的势力,那就是盛宣怀。在当时的市场上,国内生丝的定价由洋人做主,胡雪岩想要改变这种情况。

1880年欧洲遭遇旱灾,生丝产量急剧减少,于是胡雪岩想要借此机会夺回生丝定价主权。在这一时机他收购了2万多包生丝。他以为自己已经可以主导国内生丝市场了,但其实盛宣怀也收购了大量生丝。

很快欧美的各大厂商开始从中国收购生丝,胡雪岩借机抬高价格。就在双方将要谈拢之时,盛宣怀却告诉洋人,自己手中也有大量生丝。他声称只要洋人不使用胡雪岩的生丝,便可以为他们提供便宜的生丝。

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胡雪岩应该尽快将手中的生丝出手,但是他听说上海生丝将要涨价,于是并没有及时出手。就在他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他在汇丰银行的80万两借款已经到期,他必须进行还款,本来他打算用生丝贷款,但盛宣怀早已与各银行暗中勾结。面对这种情况,胡雪岩只能向左宗棠求助,可他的电报却被李鸿章扣下了。

紧急之下,他开始抵押自己名下的房产店铺,但还是不够。胡雪岩高息借款的事情被慈禧知道了,慈禧下令将他抄家、革职。1885年9月,胡雪岩去世。他早已看清了人生的起伏,特地在临走前交代家人,?绝不可经商,绝不可从政,绝对不与李氏通婚。?

秦始皇千辛万苦打下江山,为什么后人守不住呢?

这你得问他的后人了,也就是秦二世。问他为什么守不住他爸的遗产,甘愿做一个昏君、暴君?不知道秦始皇打江山费了多大的劲,杀了多少的人吗?你个败家子,不懂得珍惜。哈哈哈!个人估计,要是这么一问,会比杀了他更难受,也更憋屈。毕竟,?宝宝心里苦?,不是三两句话就可以说清的,而是历经漫漫长征路,逐渐累积起来的。

好了!扯远了。套用一句俗话,?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这是民间经常挂在嘴边,用来形容创业艰难的。话说,不知道秦始皇有没有听过这句话,鄙人倒是很好奇。还有秦二世知道吗?看起来,他俩不知道的几率很大,否则秦朝也不会那么快就亡了,轰然倒塌都不过分。

还有,秦始皇千辛万苦打下江山,不代表他的后人就一定能守住江山,尤其遇上了秦二世这个宝贝货,那就更悬了。换句话说,打江山和守江山就不是一回事,而是两码事。放眼望去,打江山很快的,尤其秦始皇这种奋六世余烈的家伙,那就更快了,神乎其乎,真宛如天命加身,扫荡乱世还以太平。反观,守江山就异常难了,稍有不慎就会身死国灭。恰恰,秦二世就是属于这一类,后来的隋炀帝也算。如此,就甭提打江山多么千辛万苦了,因为打江山从来没有不辛苦的,创业也一样。况且,在封建社会里,再辛苦还不是得改朝换代,真以为大秦就可以万万世了?说出来也没人信,徒增笑话罢了。

这种中央政府管理职能上的不完善,是后来的汉帝国、唐宋帝国、明清帝国都存在的。黄仁宇先生的《中国大历史》专门探讨了这个问题。

秦朝,之所以寿命最短的重要原因,很大程度上,因为是中国第一个疆域广大的帝国,没有任何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汉、唐宋、明清,则能够根据前朝的得失,而稍有调整可损益。

1951年,周恩来接到一封信,看完后批示:登报声明与表妹脱离关系

1951年8月,周总理在中南海总理办公厅忙得不可开交。这时,一位警卫走了进来,他告诉周总理有一份来自松江县人民政府的材料需要处理一下。

“松江县?”

周总理忍不住想,莫不是有什么特别的事情——不然应该先上报到市,再由市政府呈递给自己才对。

周总理的心里接着感慨道:自建国以来,许多亲戚旧友希望通过自己的身份,借关系谋求一官半职——这令他十分为难。周总理当然不能满足他们的请求,因为他所坚守的是党的原则,然而还是有老乡不能理解。

为这事,周总理特地与毛主席谈过。主席的立场当然和他一样: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啊!恩来啊,你我都在重要位置上,防腐要从我们开始啊。绝对要将“特权”之风给打下去!” 周总理对此谨记心中。

拿到松江县的材料,周总理便把思绪拉了回来。原以为松江县出了什么大事,但周总理看完,却生气地将材料摔在了桌子上。后来,周总理在这份材料上批示:

陈秀云是谁?她是周总理十四姨母的女儿,也就是他的表妹——她们一家与周总理的关系向来不错。 可是,她做了何事令平易近人的周总理如此生气?以至于公开“脱离关系”。其实,这一切要从建国后谈起。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上聚集了各界人士,他们从不同的方向,将目光聚焦在天安门城楼上的毛主席。随着毛主席的那句雄浑嘹亮的宣言,新中国从此诞生了。

作为新中国的领导班子,毛主席与周总理自然是受到全国人民的尊敬与爱戴,而他们的家乡都沾了光。

受传统观念影响“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老乡觉得自己已经是皇亲国戚了,纷纷打算前往北京城看望主席和总理,好给自己安排个轻松的工作。

对于老乡的拜访,毛主席当然很开心,甚至为了接待自己的两个弟弟选择暂时从公务中抽身出来。

只是,当弟弟提出安排工作时,毛主席才发觉这场拜访变了味。

安排工作是组织根据个人能力来安排的,并不是自己一句话就可以说了算的。

同时,毛主席也终于明白,旧 社会 的观念至今还留存太多太多,这很不利于国家建设。因此,他特地找到周总理,探讨如何杜绝此类情况。

其实,当时党内领导人的子弟要求安排工作的情况很多。他们觉得自己为革命付出了那么多,自己家人跟着自己在新中国享受一定的待遇是理所当然的。

但在毛主席与周总理看来,这种事情是对革命的否定,对共产主义的否定。对此,毛主席说道: “共产党是为人民谋福利的,不搞旧 社会 的那套“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做法。也不能搞国民政府那套人人只想着升官发财。”

周总理同样支持: “应该从党员开始。每一个党员从入党就应该有一个认识:要准备改造思想,一直改造到老。如今,这场改造也要向国人普及开来”。

为了带好这个头,二位决定制定一些规则,并打算先以身作则。而此时,陈秀云的一封信件直直地撞到了“枪口”上。

事情要从周总理的童年生活说起。

周家从祖辈开始便是书香文人之家,周恩来的祖父是一个旧 社会 的“师爷”,他的父亲则是一位“教员”。

正因如此,周恩来自小便受到很好的教育。而家里也因为父辈的工作过着虽然清贫,但并不需要为吃穿而忧愁的日子。

然而,1908年,周家却遭遇了变故。这一年,周恩来的亲生母亲和嗣母都因病离开人世。

时局动荡下本就清贫的周家无以为继,当时周父在武汉担任教员,但收入甚微。没有了父母亲的庇护,年仅十岁的周恩来不得不承担起兄长的责任,在家带着自己的两个弟弟艰苦生活。

就这样又过了两年,1910年,周总理打算离开家庭,跟随自己的伯父周嵩尧前往东北开始自己的学习之路。

但家中的两个弟弟都还小,需要人照顾,周恩来放心不下自己的两个弟弟。

十四姨母在得知周恩来的情况后,便对他说: “你去好好游学,你的弟弟我帮你照顾。”

十四姨母是周恩来母亲的十四妹,与周家的关系极好。有她的照顾,周恩来自然可以放心。于是,他将自己的两个弟弟送到十四姨母家中,请求她代为抚养两年。

后来,周恩来离家求学辗转多地,两年之期到了他也没能回到家乡。两个弟弟的抚养任务便一直由十四姨母一家承担。

正是因为这件事,十四姨母一家与周恩来一家感情极好。而陈秀云便是十四姨母的女儿,周恩来的表妹。

在周恩来两个弟弟小的时候,他们三人时常玩到一块。彼此之间的关系都很好。

在周恩来的心中,他一直觉得自己亏欠十四姨母一家。在与邓颖超的交流中,他便说过: “我很感谢姨母,若不是她一家我也无法一直在外求学、革命!”

因此,他一直都很感激姨母一家的恩情。

既然是这样,又怎么会闹到与陈秀云“脱离关系”的地步?这就要从陈秀云的来信说起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周总理作为新中国的开国总理,全中国上下自然是无人不知,陈秀云一家自然也知道了这件事。

当时,已经近五十岁的陈秀云在家中陪伴爸妈,并没有参加工作。当她得知自己的表哥是国家总理之后,便打算让自己的表哥帮助自己找份工作。

一想到自己的表哥是国家总理,陈秀云便觉得自己的身份也不一般了,对安排工作的事也满怀信心,她心想:自己如今也算是皇亲国戚了吧!

随后,陈秀云立刻给自己的表哥写了一封信。只是,周总理在收到信之后并没来得及仔细看便把信交给了妻子邓颖超。

他实在太忙了,很多时候他刚从座位起身走动走动,便看到桌子旁边的文件堆,只得捏捏腰揉揉眼睛坐下继续看起文件。

陈秀云的信他只是粗略的看了一下,就交给邓颖超并说道: “好大姐,你帮我回一下信,告诉表妹我很挂念十四姨母,代我向姨母问好。并叮嘱她好好在基层工作。”

之后,邓颖超便给陈秀云回了一封信。原本周总理与邓颖超都觉得这封信只是唠一些家常,属于亲戚之间的问候。但他们没有料到,陈秀云拿到信之后,便动身前往了上海。

当华东局民主妇女联合会看到邓颖超的亲笔信之后,对陈秀云的身份自然不会再怀疑。陈秀云向他们要求给自己安排工作,他们也不敢怠慢,于是便将陈秀云介绍到了松江县人民政府。

有上级的介绍,又有邓颖超的亲笔信,再加上陈秀云曾经接受过教育,有一定的文化基础。松江县人民政府便决定将她安排到了县文教科,成为一位老师。

新中国成立之后,人民的识字率极低,很多人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写不出来。这不利于国家的管理与建设。

为此,中央号召进行扫盲运动,文教科便是负责下基层,给扫盲班的学员们上课的。

这本是一份发挥陈秀云识字本领、有文化优势的工作,但陈秀云却对这一安排并不满意。

尽管文教科吃的是公家饭,也算是吃“皇粮”。但时常要下农村开展工作,很多时候甚至要一直待在农村给人民做思想工作,所以并不轻松。

人到中年的陈秀云做了几天,便觉得自己的身体吃不消。随后,她便开始消极怠工,人一懒起来就停不下来,从此,她不再下农村扫盲,甚至时常在上级面前抱怨工作的艰辛。

针对陈秀云的这一态度,松江县人民政府很不满,但陈秀云毕竟是周总理的亲属,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是工作还得做。

于是,松江县人民政府便将她安排到了松江县印刷厂负责会计工作。

陈秀云高高兴兴地来到了新岗位,但很快便发现新工作极为陌生。这么多年来,她一直待在家中,没有接触学习外界的新事物,对印刷厂的流程她根本不了解。

而她也不学,一段时间过去,不但没有跟上工作,反而与身边的工作者关系紧张起来。

这种种不顺心,让陈秀云再次对工作不满意。于是,她又开始旷起工来。

她觉得自己的表哥是国家总理,是大人物,自己就算没有什么大官做,也应该衣食无忧才对。

她的领导见陈秀云总旷工,心里很是不满,但陈秀云是“有后台的”,他们也不好说什么。只能在工作上对陈秀云处处谦让。

陈秀云却觉得上级是在针对自己,她与印刷厂工作人员的矛盾越来越激烈,不服气的她找到领导提出了离职。其实就是打算用自己的“关系”来让上级重新安排自己的工作。

恰好就在这时,她听说了自己的表嫂邓颖超来到了上海。

1951年8月份,邓颖超前往上海治病,陈秀云得知后便跑到邓颖超身边哭诉自己的经历,并希望自己能够前往北京找到表哥,让表哥安排工作。

邓颖超了解情况后连忙拒绝,但出于对十四姨母的恩情,她便委婉地对陈秀云说: “你表哥太忙了,我想见到他都非常难,你就不要去了。 ”随后,邓颖超将陈秀云劝回了松江。

在即将离开上海时,邓颖超特地给陈秀云写了一封信: “人民政府用人靠的是这个人自己的工作能力,只要他好好工作,无论他是谁都可以得到重用。反之,不管是谁的情面,都是没有用的。”

之后又建议陈秀云: “我觉得你前往苏北从事生产或从事义务工作会比较好点。”

尽管邓颖超拖着带病的身体坚持给陈秀云写信,但陈秀云并没有接受邓颖超的劝说。她始终觉得自己是国家总理的表妹,就算不好好工作也不会怎么样。

邓颖超这边,在回到北京后,她特地就此事与周总理交换了意见。之后又给陈秀云写了一封信。信中委婉批评陈秀云 “缺乏一种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自信心”, 并希望陈秀云可以靠自己努力,而不是指望靠“情面”。

邓颖超在心中还提到 “我和恩来不会因亲故而违反党的原则。”

尽管邓颖超已经说的明白,但陈秀云还是没能完全理解邓颖超与周总理的良苦用心。在工作上她依旧我行我素,她的懒惰导致与印刷厂的工作人员关系越来越紧张。

最后,印刷厂为了缓解矛盾,便将她调到了厂食堂搞伙食。

但食堂工作同样是又累又苦。再加上众口难调,许多群众反应了对陈秀云的意见。陈秀云不堪群众的指责,便主动向上级提出离职。其实她还是打算用自己的特殊关系让上级重新再安排工作。

到了这里,松江县人民政府也不知道该将陈秀云安排到哪里了。 为了慎重起见,他们只得将陈秀云的材料上报到国务院,而这份材料中,也包括了邓颖超最初写的那封信。

如今见到自己的表妹也是如此作为,心中自然很是生气。

尽管十四姨母对自己有大恩,但公事与私事得分开,“共产党人不搞旧 社会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事情”,他时刻牢记毛主席的话。

因此,周总理决定登报与陈秀云脱离关系。这既是对陈秀云的惩处,同时也希望借此向自己的乡亲们提个醒,响应毛主席“从我们做起”的主张,也给当时的政府高层表个态。

当松江县有关领导给陈秀云看了周总理的批示件抄件后,她终于意识到自己利用自家对周总理的恩情来攀周总理这棵大树的做法是完全错误的。

同时,她也终于了解自己的表哥与表嫂苦口婆心劝自己“脚踏实地”“自力更生”的立场,便是“共产党人不会因为亲故而违反党的原则”。当她再次仔细读起邓颖超给她写的信的时侯,她总算看懂了周总理与邓颖超两人的良苦用心。

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她决定听从邓颖超给她的建议,前往大西北支援国家边疆计划,以此来弥补自己犯下的过错。

后来,她一直在大西北工作,到七十年代退休才回到上海。

周总理选择用登报的方式来宣布与陈秀云脱离关系,这似乎不留情面。但其实他是在向外界表明一个态度: 无论是周家的什么样的亲戚、朋友,都必须自力更生、自食其力。共产党人是为群众谋福利的,不是为个人谋私利的。

事实上,周总理不仅对自己的表妹如此,对自己妻子邓颖超的工作安排上,他也力求公私分明。

周总理的妻子邓颖超是老革命人了,早在周总理还在国内参与五四青年运动时,邓颖超便是天津直隶第一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代表。

在多年的革命生活里,邓颖超在外人眼中是周恩来的妻子,旧 社会 时也有很多人叫她“周夫人”。这原本没什么,但却让邓颖超觉得自己成为了周总理的附属。

当时,很多人一度到了并不知道周总理的妻子原来姓邓。为此,个性要强的邓颖超还曾向周总理抱怨过。

对于妻子的抱怨,周总理当然理解。为此,他跟邓颖超说: “颖超,那以后我就喊你大姐吧。邓大姐”。

从此以后,周总理在任何场所,尤其是在公众场所,他都喊邓颖超为“邓大姐”。周总理的一转变,媒体一报道,总算是让很多人都知道了“周总理的妻子原来姓邓。”

这就是“邓大姐”的由来,有周总理带头,很多工作人员也都开始亲切地喊她为“邓大姐”。

再说回安排工作的事。

其实,邓颖超一直都有参加革命,为革命做出了许多贡献。建国之后,组织考量她的能力,觉得她完全可以胜任政府部门的工作。

但安排工作的事情却遭到了周总理的反对,他说:“只要我当一天总理,邓颖超就不能在政府任职!”

为什么周总理会这样做?

因为,在周总理看来,大家都知道邓颖超是周总理的妻子。如果让邓颖超参加工作,那她做的每件事,说的每句话都有可能被当作是周总理授意的,那么还谈何民主性?工作还怎么进行?

正是因为想到这些,周总理才选择了一刀切,不让邓颖超任职。

在周总理解释原因后,邓颖超表示很理解丈夫的做法。毕竟一国总理,要做到“以身作则”是很难的,“公”与“私”一定得分清楚。

而周总理不给自己本就有能力的妻子参加工作,也让高管们理解到:共产党领导人一定要“公私分明”,谁的脸面都没有决定一个人工作的能力。

“谁影响谁”一直以来都是为官者的一个难题,稍有不慎便会影响到当官者的立场。周总理用陈秀云与邓颖超这两件事,向外界表明 “共产党是全国人民的共产党,总理是全国人民的总理,不是谁家的总理”。

正是这样一个始终严格要求自己,始终把公事与私事分开,始终做到从人民的角度出发,为人民谋福利的好总理,才能将新中国管理好。他是新中国当之无愧的“人民的好总理”!

标签 胡雪岩在晚年为何会变得一贫如洗

打天下易守天下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