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网

拼搏网

卡萨尔斯的生平_帕波罗·卡萨尔斯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卡萨尔斯的生平

卡萨尔斯的生平_帕波罗·卡萨尔斯-第1张-游戏信息-拼搏网

1876年,卡萨尔斯出生于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在后来卡萨尔斯长达97年的人生历程中,他完善了大提琴的演奏技巧,提升了大提琴的音乐地位,并发现了巴赫失传已久的《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最终卡萨尔斯成为了大提琴音乐艺术的一代宗师。同时,由于西班牙国内局势动荡,卡萨尔斯多年处于流亡的状态,而他所表现的对于和平的向往,以及人道主义精神也都受到了世人的敬仰。
现在,巴赫的六首《大提琴无伴奏组曲》被称为是大提琴作品中的绝对经典,但是这部巴赫写于18世纪初期的作品,直到19世纪末期才被一个叫做卡萨尔斯的少年完整的发现。
1889年的一天,13岁的卡萨尔斯和父亲漫无目的的在城里闲逛,两人信马由缰不经意间走进一家寄卖店。卡萨尔斯发现,在一个破烂不堪的角落,赫然躺着一本乐谱,上面还写着: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巴赫作。
后来,卡萨尔斯这样说到当时的情景:“我那时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存在,也从来没有人向我提起过它们,这次发现对我的生命是一次奇妙的启示。我紧抱着我的宝贝,飞也似的跑回家,马上开始练习这些组曲。”
当时,巴赫的这套无伴奏大提琴组曲还不为世人所熟知,它只是零零散散地被人们演奏,有时是钢琴改编版,有时则加上钢琴伴奏。卡萨尔斯在13岁发现巴赫6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的总谱之后,经过12年的练习和研究,在他25岁时,才公开演奏了其中的一首,随即震惊世界乐坛。卡萨尔斯不仅让人们重新听到了巴赫的音乐,并且试图通过自己独特的演绎改变人们对于巴赫传统的看法。卡萨尔斯说:那时,巴赫的这些作品被看作是冷冰冰的学院派的东西,可是,听到这些组曲闪烁着最诗意的光辉,谁还能把巴赫视为冷冰冰的呢?
在战争年代,卡萨尔斯对自由和平的向往受到了人们的尊敬,罗曼·罗兰把卡萨尔斯称作“保持着人道主义和始终为大众捍卫人类信念的伟人”。而作为一位伟大的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也受到推崇,一位评论家认为卡萨尔斯的演奏技巧如此完美,以至于让听众忘记了技巧的存在。卡萨尔斯则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尊重音乐。
卡萨尔斯不仅是一位伟大的大提琴演奏家,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指挥家。在指挥台上,卡萨尔斯独特的个性展露无遗。通常情况下,他是非常和善的,在指挥之前他会拥抱6,7个甚至是20位乐队成员,以表示友好。但是当卡萨尔斯听到乐队走调时,就会变得怒不可遏,甚至会对着乐队大喊大叫:我是一个烦人的老头。
卡萨尔斯在从事大提琴演奏,指挥工作的同时,还在从事着教育工作,在他的学生中,包括著名的大提琴家艾森伯格,卡萨多等等。卡萨尔斯创造性的发展了前人没用过的各种指法,力图让每一个音都干净清楚。卡萨尔斯还强调说:为了发挥乐器的全部潜在性能,必须掌握技巧,而为了懂得音乐复杂的各个方面,理解力又是必不可少的。他身为大提琴艺术的一代泰斗,很多著名的后辈演奏家都受到过他的指导和帮助,比如罗斯特罗波维奇,杜普蕾甚至马友友。
在巴黎,卡萨尔斯认识了葡萄牙大提琴家吉列米娜·苏吉娅,两人经常共同演出,关于他们的关系也有诸多传闻,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分道扬镳。吉列米娜·苏吉娅生于葡萄牙,被誉为当时最伟大的女大提琴家,据说她的个性反复无常,狂暴不安。卡萨尔斯比苏吉娅大十二岁,在共同生活了几年之后,苏吉娅突然于1912年离开了卡萨尔斯,其中的原因至今仍是一个谜团。离开了卡萨尔斯之后,苏吉娅到了英国,并在那里创造了辉煌的演奏生涯。而卡萨尔斯也很快地在纽约与美国女高音歌唱家苏珊·梅特卡夫结了婚,然而在1928年他们的关系宣告破裂。有人说,卡萨尔斯和那位美国歌唱家妻子的最终离异,是因为卡萨尔斯老派固执的性格和美国妻子浪漫的气质难以调和。而卡萨尔斯这种不妥协的态度在对待同事朋友时也不例外。卡萨尔斯曾经和钢琴家科尔托等人组成三重奏,有三十年的合作交情,但是后来由于科尔托对纳粹德国态度暧昧,卡萨尔斯就立即中断了他们之间的友情。
1957年时,卡萨尔斯已经80岁了,在这一年,他做了两个重要的决定,一是和比他小60岁的学生玛尔塔结婚,其次是永久定居在波多黎各。玛尔塔来自于波多黎各,有着极好的音乐天赋,她最初见卡萨尔斯的时候只有14岁,在跟随卡萨尔斯学习大提琴的过程中,两人暗生情愫,结成伉俪。至此,在度过了几十年漂泊的生活之后,卡萨尔斯跟随新婚妻子回到了母亲和妻子共同的故乡波多黎各。
在和卡萨尔斯结婚之后,玛尔塔几乎放弃了自己的事业,把全部的精力都放在了卡萨尔斯的身上,玛尔塔的善良活泼给晚年的卡萨尔斯带来了快乐和安慰。在玛尔塔的照顾下,卡萨尔斯在举行音乐会的同时,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教学上,他开设了大师班,教学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在玛尔塔的伴随下,卡萨尔斯的晚年生活幸福而充实。
1971年,为表彰卡萨尔斯的贡献,联合国授予他和平勋章。在联合国举行的音乐会上,卡萨尔斯动情的回忆起他的故乡——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并演奏了他非常心爱的一首故乡的民歌《百鸟之歌》。卡萨尔斯于1973年10月22日去世,终年97岁。卡萨尔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这些为他的音乐和人生平添了很多的亮色。他说,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欣赏大自然,然后就是巴赫的音乐。就像对待任何一个人那样,我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圣洁的。

巴保罗·卡萨尔斯的个人经历

不过,给卡萨尔斯的生活带来真正变化的还得等到他第一次见到大提琴的时候。那是在他11岁上,从巴塞罗那来了一个三重奏组,到他们村里演了场音乐会。大提琴那亲切、温暖、富于人情味的声音立刻迷住了这个少年。他整天磨着父亲要大提琴。不久,他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由妈妈带着,卡萨尔斯来到巴塞罗那,拜在音乐学院大提琴教授加西亚的门下学习。妈妈把他安置好后,托付给亲戚照管,只身返回乡下去了。小小年纪就照料自己生活的卡萨尔斯为了不拖累别人,每晚都赶到郊区的一家咖啡馆,去演奏三重奏,每次3小时,每次能得到4个比塞塔的酬劳。这家咖啡馆是当地名流佳丽荟萃的地方,每天靠着音乐吸引大批的常客。这些音乐主要是从当时流行的说唱剧中选出来的,如华尔兹、进行曲和抒情小曲。老板是个很有见识的人,带着卡萨尔斯出去听萨拉萨蒂拉小提琴,欣赏理查·施特劳斯指挥乐队,还答应了卡萨尔斯的一个请求:每周留出一个晚上的时间让他们演奏古典音乐,包括他的大提琴独奏。不久,这家咖啡馆成了大众闲谈的话题。很多人专门从市中心跑到这里来“品尝”音乐,而不是咖啡。西班牙著名作曲家阿尔贝尼兹当时在这里听到了12岁的卡萨尔斯的演奏(当时还在使用一把四分之三琴)就预言他必将有一个远大的前程。
卡萨尔斯13岁的时候,父亲买了一把成人大提琴送给他,还常常陪他一起到处搜寻乐谱,那是为了晚间在咖啡馆里开独奏音乐会。那一天,对卡萨尔斯来说真是终生难忘。他和父亲一起沿着海滨大道漫无目的地闲逛,一定是命运女神的指引,他们爷俩撞进了一家寄卖店,不经意中卡萨尔斯看到一本贝多芬的大提琴奏鸣曲集,紧跟着,叫他大吃一惊的是,在一个布满尘埃的架子上,刺目地躺着一本乐谱,上面写着: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巴赫作。卡萨尔斯揉了揉眼睛,激动得心都要跳到了嗓子眼里。“我那时甚至都不知道这些作品的存在,也从来没有人对我提起过它们。这次发现对我的生命是一次奇妙的启示。我马上意识到了这些作品具有非同寻常的重要意义。我紧抱着我的宝贝,飞也似地跑回家,马上以一种无法言传的兴奋状态开始练习这些组曲。整整12年,我每天面对着这些乐谱,读啊,研究啊,反复练习啊。直到快25岁了,我才鼓起勇气,公开演奏了其中的一首。在我这样做之前,没有一个小提琴家或是大提琴家从头至尾地演奏过整首组曲。所以我觉得怎样准备都不过分。他们或者拉一段萨拉班德,或者拉一段加沃特,或者拉一段阿莱曼德。但是,我的志向是要从头至尾地演奏它们……遵守所有的反复记号,以保持每个乐章的内在结构和内聚力。在那时,这些作品被看作是冷冰冰的学院派的东西。听到这些组曲闪烁着的最诗意的光辉,谁还能够把巴赫视为冷冰冰的呢?”
当时,音乐学院里的大提琴教学法有较多的束缚。比如,规定持弓的手臂必须紧靠肋旁,甚至在胳膊下面夹本书来检验。这使演奏者运弓拘谨,在演奏大提琴最富歌唱性的高音弦时无法挥洒自如。卡萨尔斯看到许多民间艺人演奏得那样自由自在,暗暗自问:我们为什么要作茧自缚呢?他开动脑筋,提出了“我们是在演奏音乐,而非音符”的口号。也就是说:只要表达出作品中蕴含的音乐内容,不管什么样的技术手段都是可行的。这是对多年来死板僵化的学院派教学方法的改革,也是卡萨尔斯12年独自钻研巴赫独奏组曲的思想指南。卡萨尔斯的学艺进展神速。他在巴塞罗那音乐学院毕业后,经阿尔贝尼兹的举荐,为西班牙克丽斯蒂娜皇后演奏,结果大受赏识。皇后资助奖学金,使他在马德里音乐学院又度过了3年愉快而充实的学艺时光。
水色天光共蔚蓝的故乡,道旁开花满园香的巴塞罗那,典雅高贵的皇城马德里,这些都是卡萨尔斯昼思夜想的地方。马德里音乐学院毕业后,他怀着满腔的热忱,来到巴黎,希望在锦绣繁华的花都一展身手。 在巴黎安家度日的岁月,是卡萨尔斯广交贤士、艺业精进的时期。当时和他在一起经常聚会切磋的艺术家有:伊萨伊、蒂博、埃奈斯库、克莱斯勒和柯托等。他们在一起不是打桥牌,不是打网球,不是喝酒,而是演奏音乐。卡萨尔斯正是在这时期形成了自己雄浑、深沉、厚重的独特风格。新的世纪已经来临。卡萨尔斯-这位时代的骄子以巴黎为中心周游世界。他频频地往返于欧洲各大城市:伦敦、布鲁塞尔、圣彼得堡、柏林、维也纳。1904年来到美国白宫为老罗斯福总统演奏。他的大提琴艺术逐渐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1906年,卡萨尔斯与葡萄牙女大提琴家苏吉亚相识。苏吉亚天生丽质,曾是卡萨尔斯的学生,两人心有灵犀,却最终未成眷属。1914年,卡萨尔斯在美国旅行演出时,与美国歌手苏珊·梅特卡夫木期而遇,两人很快坠入爱河,草草成婚,由于性格不和,卡萨尔斯婚后并不幸福,于是投入更大的精力从事音乐事业。还在孩提时代,卡萨尔斯就对指挥艺术抱有浓厚兴趣。随着声誉日隆,他在巴塞罗那组织了一支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管弦乐团。
1920年,这个乐团举行了第一场音乐会。许多器乐演奏家在达到事业的高峰期后,都不约而同地对自己手中的乐器有某种程度的不满足,感到它们不足以表达自己心目中对万干事物的全部感受。只有管弦乐队,才是一件真正完美的乐器。它可以表达无穷无尽的色彩,捕捉稍纵即逝的感觉,显示声震寰宇的威力。它的内涵与潜力令卡萨尔斯心驰神往。在他看来,音乐和大自然一样,应该是生动而有机的,一个生命体,充满节奏的律动与生命的变化。大自然最美丽的创造就是变化。想想吧,一个四季凝固不动的大自然该有多么乏味!
古老的西班牙推翻了封建王权的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的共和制国家。自由和民主的气息在西班牙萌发,卡萨尔斯为此欢欣鼓舞。1931年春天,在巴塞罗那庆祝共和国诞生的盛大庆典上,卡萨尔斯指挥他的乐团演出了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当终乐章宏伟的合唱响彻大厅时,每一个人都会感到这是人类的理想在音乐中的伟大体现。
但是现实并非如此美好,仅仅相隔5年,1936年,在希特勒德国的支持下,佛朗哥发动西班牙各地的纳粹分子群起暴动,全国各地迅速陷入混乱。虽然国际上的正义之土自愿组织了援助共和政府的第五纵队,仍然未能阻止佛朗哥的夺权。1939年,卡萨尔斯离开西班牙以抗议佛朗哥政权的统治。他来到位于西班牙边境的法国小镇普拉德隐居起来,以罢演来提醒世人对西班牙黑暗现实的关注。这时,纳粹势力在欧洲猖撅一时,进步人士屡遭迫害。卡萨尔斯是坚定的反法西斯主义战士。在德军占领法国期间,卡萨尔斯蛰居普拉德,度过了艰难困苦的战争岁月。食品短缺,冬季缺乏燃料,德国纳粹的严密监视以及随时不保的生命之虞,这些并未使他屈服。他仍旧坚持多年的习惯,清晨散步,然后坐在钢琴前弹奏巴赫的平均律,钻研大提琴技艺,并抽暇作曲。 晚年的卡萨尔斯定居于波多黎各的桑图尔塞。100多年前,他的母亲就出生在这个加勒比海岸边的国度里。1971年10月24日,在他95岁生日前夕,在联合国举行的特别音乐会上,他指挥首演了自己的最后一首作品《联合国赞歌》。联合国会议主席颁发给他联合国和平勋章,并表示:“卡萨尔斯先生,你将一生贡献给了真理、美与和平。身为一个人和一位音乐家,你是这枚勋章象征的理想化身。”
1973年10月22日,卡萨尔斯逝世于波多黎各,享年97岁。卡萨尔斯之所以非凡,主要是由于他的思想,由于他把具体技巧和伟大理想结合起来的能力。他发现并率先演奏了巴赫的6首大提琴独奏组曲,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功绩。这一点和约阿希姆相当。但他比约阿希姆幸运得多。首先,他赶上了唱片录制技术已经得到可观发展的时代,因此录下了大批珍贵的有声资料,可以供后来者借鉴学习。而约阿希姆只是在行将就木之时赶上了唱片录制业的“童年”。其次,卡萨尔斯崛起之前,虽有博切里尼、波帕尔等一批大提琴好手各领风骚若干年,但大提琴固有的美质并未得到充分展现,大提琴作为独奏乐器的地位尚未达到小提琴、钢琴的水准,普通观众也未能像今日这样喜爱这种乐器。时代呼唤一位旷灼古今的大人物的出现,卡萨尔斯顺应时势,捷足先登,成就伟业。 卡萨尔斯说,他在巴赫的作品中,看见上帝的存在。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巴赫的音乐。巴赫是最能创造奇迹的作曲家。首先,他是精通了全部作曲奥秘的唯一人,其他人如神乎其神的莫扎特也好,力拔千钧的贝多芬也好,均未能做到。难怪同时代的许多作曲家都猜测巴赫找到了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作曲公式!其次,巴赫一方面是时代的集大成者;另一方面遥瞻未来。他的大提琴独奏组曲等于提前170年写出来。而贝多芬的晚期弦乐四重奏在写成50年后,已经逐渐为公众理解;在170年后(大致就是现在)更是早已成为高谈阔论的好题材。作曲家推旧出新的创作不被同时代人理解本不稀奇,但像巴赫这样遭受旷日持久的漠视仍属绝无仅有。最后,巴赫的才能如浩瀚的海洋,漫漫无边。6套组曲,每套里面包含6首舞曲,一共36首舞曲,令后来者目瞪口呆,无以为继。小提琴独奏奏鸣曲尚有伊萨伊、巴托克续香火,虽然不及,倒也十分精彩。大提琴独奏组曲,柯达伊只写了1首,已经江郎才尽、水枯石干;布里顿勉力写成3首,内容不乏创意,毕竟捉襟见肘。
准确地说,究竟何时,为什么,为谁,巴赫写下了这些皇皇巨著,至今还是个谜。这些乐谱已知最早的来源是一份1730年左右的手抄本,是巴赫的续弦玛德琳娜的手笔。但是几乎可以肯定,这些乐曲是巴赫1717至1723年间在克藤宫廷逗留期间写成的,那是巴赫硕果累累的时期。克藤宫廷年轻的列奥波德王子比一般的贵族音乐爱好者要高明许多,他是一位娴熟的古大提琴演奏者,“他热爱、熟悉并且理解音乐”,这是巴赫对他的评价。这些组曲也许是写给他解闷的。不过当时在克藤宫廷的乐队中,另有两位大提琴演奏高手阿贝尔和林尼克,巴赫写给他们使用的可能性更大。倘若这样的话,他俩该是多么了不起的演奏家啊!每首组曲都由一段前奏曲揭开序幕,然后是各具特色的法国风格舞曲,最后由一段吉格舞曲来结束。在巴赫时代,宫廷里盛行典雅精巧的舞步,而法国人在跳舞方面尤具特殊的禀赋。当年路易十四招募了大批“舞林”高手,跳得凡尔赛宫中欢声笑语不绝于耳,欧洲各地小宫廷群起效尤,余风所及,小小的克藤宫廷,亦在所难免。因此,卡萨尔斯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这些乐曲的舞蹈性。每首组曲都反映了巴赫性格的一个侧面。第一首明快乐观;第二首是悲剧性的;第三首富有英雄气概;第四首表情宏伟,气势宽广;第五首波澜汹涌,深不可测;第六首的前奏曲是全套作品中最精彩的,上可九天揽月,下可五洋捉鳖,浩瀚流走,气宇奔腾,是巴赫一次神奇的发挥,可以称之为是大提琴上的“恰空”。余下的舞曲勾描了恬淡的田园风光,以一种幸福安溢的心情,来结束这套美妙的作品。 卡萨尔斯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他说:“一个人只要有理想有抱负热爱生活,他就是年轻的。晴朗的天空、森林和花朵,你们看世界上有多少值得热爱的东西啊!“大自然给了我灵感,它是我的老师,是我深思的源泉,是大自然帮助了我,而不是对哲学的研究。“我每天早上第一件事是欣赏大自然,然后就是巴赫的音乐。就像对待任何一个人那样,我对待音乐的态度是圣洁的。世界上没有两粒沙子是一样的,也没有两个人会完全相同。”
这些至理名言同他的大提琴演奏艺术一样是卡萨尔斯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帕布罗·卡萨尔斯的介绍

帕布罗·卡萨尔斯是杰出西班牙大提琴演奏家。四岁学钢琴,十一岁改学大提琴,二十三岁举行第一次独奏音乐会,在遍及二十来个国家的旅行演出生涯中,每年都要举行二百五十次以上的音乐会。后筹建巴塞罗那交响乐队,亲任指挥。1950年起在法国边境的普拉德举办巴赫古典音乐节,后又在波多黎各举办卡萨尔斯音乐节。他的演奏风格极其自然,线条纯净,乐句完美,音色情绪变化无穷,格调高雅。他为许多作品灌制的录音成了以后几代演奏家们公认的楷模。他对大提琴演奏艺术贡献甚大,赢得了全世界音乐家的尊重,公认他是“大提琴史上的帕格尼尼”。

魔羯座有哪些艺术家?

以下是全世界魔羯座的名人
是现有比较详细
总的来说艺术家,演员,导演较多~

普契尼(Giacomo Puccini)意大利歌剧作家,他是19、20世纪继威尔第之后意大利最杰出的歌剧作曲家,作品包括《图兰朵公主》、《蝴蝶夫人》和《波西米亚人》等。

台湾创作型歌手周华健,成名作《心的方向》,其亲切爽朗的歌声获华语广泛喜爱,有“国民歌王”之誉。最新代表作《有故事的人》。

美国流行乐歌手莫里斯吉柏9Maurice Gibb),他也是作曲家,为比吉斯合唱团团员。

意大利雕塑家,吉雅卡莫曼祝(Giacomo Manzu)他雕塑的青铜人像感性、有力,虽然大多以宗教为主题,但在当时世俗、抽象艺术挂帅的时代中仍造成一股风潮。

罗宾森9Edwin Arlington Robinson)美国诗人,曾两度荣获普立兹诗人奖。在作品中率先运用现代品语风格,并开创诗歌的新心理分析和修辞的风气。

约瑟夫史密斯(Joseph Smith)摩门教创始人,他以顿悟方式传教,著有《摩门书》。最后与其兄弟同被暴徒枪杀致死,生前拥有50个妻子。

罗柏布莱(Robert Bly)美国诗人,他在80年代倡导男性认识雄性特质,著名创作为《铁人约翰》。

美国爵士小号手及歌手契特贝克(Chet Baker),他的生平事迹后来成为电影《让我们随性去吧》的主题。

意大利导演狄诺里西(Dino Risi),导过《困苦的一生》,同时也是评论家兼心理医师。

利德贝利(Leadbelly)美国蓝调歌手,他曾经是个谋杀犯,因为替德州州长作曲并演唱蓝调歌曲而获得特赦。

张毅,原为台湾导演,以《玉卿嫂》及《我这样过了一生》知名,退出影坛后投入玻璃工艺创作,现为“琉璃工房”负责人之一。

美国纽约编舞家罗柏特乔福瑞(Robert Joffrey),曾荣获美国舞蹈大师年度奖,并创办了一个芭蕾舞团及一所舞蹈学校。

美国实业家霍华休斯(Howard R.Hughes),孤僻的亿尤富豪,也是飞行家、电影制片家。

艾娃嘉娜(Ava Gardner)美国著名的电影女星。

美国著名导演麦可寇蒂斯(Michael Curtiz),导演过150多部电影,有“导演之霸”的称号,是个多产而卖座纪录佳的导演,作品包括《风流北方佬》、《北非谍影》。

罗德塞林(Rod Serling)美国著名的剧作人,曾6次荣获艾美奖最佳剧本奖,主持《冥冥时分》和《夜间画廊》等节目。二次大战期间曾人伍服役担任伞兵。

美国著名的摇滚乐手安妮雷娜克毕(Annie Lennox),为忧里乐团的主唱。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是革命家和诗人。

香港演员林黛,以《不了情》一片获第四届亚洲影展影后奖,于事业达到最高峰时自杀身亡。

亨利米勒(Henry Miller)美国流亡作家,他的著名 为《北回归线》是部颇富争议性的自传 ,该书出版时因为内容猥亵而被禁。

美国演员史提夫艾伦(Steve Allen),他是个多才多艺的艺人,不仅在电视、电影上演出,还主持喜剧节目,此外也具有作家、钢琴家、作曲者等身分,所作的曲子超过4000首。

英国18世纪诗人汤姆士格雷(Thomas Gray),他的《墓园挽歌》是英国文学史上最受欢迎的诗作之一,内容生动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百态。

玛琳狄崔屈(Marlene Dietrich)德裔美籍电影女演员,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成为美国大兵的梦中情人,因而使她的电影在德国遭禁演。

台湾电影制片人徐立功,曾任电影图书馆首任馆长及中央电影公司制片部经理,现为纵横国际影视公司负责人。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代作曲家乔万尼帕勒劳动保护垂那(Giovanni Palestrina),擅长弥撒音乐、圣乐以及抒情小曲,作品包括《教皇马尔契利弥撒曲》、《圣母悼歌》。

杰哈德厄巴特(Gerard Depardieu)法国电影演员,他曾主演《大鼻子情圣》等名片,因在演艺圈的表现出来出色而荣获骑士奖章。

辛妮格林史区(Sidney Greenstreet)美国电影演员,在电影《马尔它之鹰》中担任贾特男一角。

丹佐华盛顿(Denzel Washington)美国电影演员,主演过《费城》、《天使保镳》,并曾获观众票选为全病症最有魅力的黑人男星。

美国爵士钢琴师海因斯(Earl"Fatha"Hines),绰号“老爹”也是一位作曲家。他和小号演奏家阿姆斯壮合录的唱片是爵士乐的经典名作。

玛姬史密斯史人(Dame Maggie Smith)英国舞台女演,也是著名电影演员。

德国电影导演莫尔诺(F.W.Murnau),导过《日出》、《最后一笑》等片。

阿根廷 家曼纽尔普格(Manuel Puig),他是阿根廷最具创新精神的 家之一,最著名的作品是《蜘蛛女之吻》。

帕布罗卡萨尔斯(Pablo Casals)西班牙大提琴大师,也是知名指挥家、作曲家和钢琴家,著有神剧《马槽》。

日本偶像演员加势大周,代表作《人间失格》。

玛莉安费斯佛(Marianne Faithful)美国乡村歌手,擅长创作歌曲,一度染上海洛因毒瘾,但后来缍克服吸毒问题,在乐坛上成功地带动了后庞克的风潮。

美国演员泰德丹森(Ted Danson),他是舞台、电影、电视三栖红星,成名作为《欢乐酒店》,他同时也是该剧的制作人。

法国诗人介伦(Charles Guerin),知名作品为《播撒灰烬的人》。

吉普林(Rudyard Kipling)英国诗人,他也是一位出色的记者和 家,著有畅销的儿童书《丛林故事》,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台湾喜剧演员李国修,近年以成立“屏风表演班”,并编导《莎姆雷特》等多出舞台剧而走红于小剧。

鲍尔斯(Paul Bowles)美国作家兼作曲家,著有《遮蔽的天空》,其作品主要探讨现代人在文明与原始间的冲突。

英国电影导演暨制作人卡洛里德(Carol Reed),擅长处理悬疑和纪录片,著名的作品如《黑狱亡魂》、《孤雏泪》等,是英国极具代表性的导演之一。

日本偶像演员江口洋介,代表作《东京爱情故事》。

法国表现派画家马蒂斯(Henri Matisse),他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雕塑家,在法国20世纪初期独领风骚。年轻时因为作品用色大胆、狂野而被拒绝于艺术学校门外,享年85岁。

安东尼霍普金斯(Anthony Hopkins)英国演技派演员,出生于威尔斯。他在舞台上和电影里皆有出色演出,其作品包括《沉默的羔羊》、《长日将尽》及《誓不两立》等。

法国 家迪奥高特伯爵(Countess D'Agoult),本名是玛莉,但以笑声名丹尼尔史坦发表作品,知名作品包括《妮莱妲》。

日本演员役所广司,代表作《鳗鱼》、《失乐园》。

英国 家佛斯特(E.M.Forster),著有《印度之旅》。

塞内加尔电影导演塞姆班(Ousmane Sembene),作品有《黑女孩》及《汇票》。

美国 家沙林杰(J.D.Salinger),著有《麦田捕手》。

香港喜剧演员吴孟达,代表作《逃学威龙》。

日本偶像演员竹野内丰,代表作《理想的结婚》、《长假》。

美国音乐制作人李欧尼都福(Leon Leonidoff),著名的无线电城音乐厅的制作人。

蕾娜塔泰巴尔迪(Renata Tebaldi)意大利歌剧女高音,她的声音刚劲有力、优美动听,尤其擅长演唱威尔第和普契尼的歌剧。

俄国芭蕾舞蹈大师格里戈洛维奇(Yuriy Grigorovich),他编导著称,早期成功之作如《宝石花》、《睡美人》,后来为基洛夫和波修瓦两大俄国戏院导演芭蕾舞剧。

梅尔吉勃逊(Mel Gibson)澳洲电影演员。曾拍过《致命武器》系列电影,近作有《绑票追缉令》以及自导自演的《英雄本色》等。

日本偶像影、歌星吉田荣作,代表作《车站故事》。

美国电影导演约翰史特吉斯(John Sturges),曾执导《豪勇七蛟龙》、《第三集中营》等片,同时也是知名的电影制片。

英国编曲家及钢琴家乔治马丁(George Martin),是披头四合唱团的制作人,AR录音公司的总裁。

意大利电影导演塞吉欧李昂尼(Sergio Leone),专门导演美国西部牛仔的故事,例如《好人》、《坏蛋和丑女》、《从前在西部》。

大陆演员陈冲,成名作《小花》。90年代移民美国,以《末代皇帝》成为国际红星。

台湾导演叶鸿伟,成名作《旧情绵绵》。

日本动画电影大师宫崎骏,代表作《风之谷》,以最后作品《魔法公主》创下日本电影最高卖座纪录。

黛安基顿(Diane Keaton)美国电影女演员,1977年以《安妮霍尔》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代表作有《大老波俱乐部》、《婴儿炸弹》及《汉娜姊妹》等。

台湾出版人陈雨航,曾出版 集《策马人林》,现为麦田出版社创办人。

意大利符号学教授艾柯(Umbeto Eco),他同时也是一位著名的 家,著有《玫瑰的名字》 。

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法国画家,亦为知名的雕刻家、插画家。他为1861年版的但丁《地狱篇》所作的木刻画,是19世纪再度兴起研究但丁热潮的主因。此外,他总共为近1000本书绘制了插画,其中包括《唐吉诃德》、《失乐园》等。

黎巴嫩作家纪伯伦(Kalil Gibran),特别擅长神秘题材,同时也是一位诗人,代表作是内容充满了智慧的散文诗《先知》 。

查尔斯亚当斯(Charles Addams)美国卡通画有,擅长画恐怖怪异的造型,创造了《阿达一族》。

美国电影演员尼可拉斯凯吉(Nicholas Cage),因《远离赌城》一片获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另有《空中监狱》、《变脸》、《X情人》等作品。

威廉彼得布莱提(William Peter Blatty)美国 家,著有《驱魔者》。

法国长笛演奏家尚-皮耶帕尔(Jean-Pierre Rampal),他的演奏技巧精湛,所录下唱片数量众多,无人能望其项背,曲目从巴洛克时期至近代的名作都有。

法国圣者,人称为来自柏纳蒂的苏毕鲁丝(Marie Bernarde Soubirous, Bernadette of Lourdes),据说她可以看到圣母玛莉亚,并曾在罗蒂斯有过神厅的治疗事迹。她的生平后来写成 ,并拍成电影柏纳蒂之歌 。

艾维斯普里斯莱(Elvis Presley)美国摇滚歌手“猫王”,同时也是电影演员,以及大众的偶像。生平共录制了45张金唱片,拍了20部电影,享年42岁。当他去世的消息传出,成千上万的歌迷、影迷前往他在孟菲斯的华厦吊唁。

台湾文学家彭歌,以 《落月》及评论《三三草专栏》知名。

美国出版家法兰克尼尔森道伯戴(Frank Nelson Doubleday),主掌双日出版社,曾以笔名C.T.怀特菲尔出版《一个美国人在英国》一书。

德国指挥家、钢琴家及作曲家彪罗(Hans Von Bulow),娶了作曲家及钢琴家李斯特(Liszt)的女儿科西玛(Cosima)。但是科西玛后来离开他,嫁给了著名的歌剧作曲家理察华格纳(Richard Wagner)。

台湾歌星裘海正,代表作《其实你不懂我的心》。

美国电影演员李范克里夫(Lee Van Cleef)。

克莉丝朵盖儿(Crystal Gayle)美国西部乡村歌手。她是罗莉塔琳(Loretta Lynn)的小妹妹,也是所有乡村歌手中酬劳最高的。

美国民谣歌手琼贝兹(Joan Baez),亦为歌词作者、人权与反战激进分子。著名的歌曲为《灰烬与钻石》、《多娜多娜》等。

美国电影导演华德西尔(Wale Hill),擅长动作娱乐片,作品极具震撼性的魄力,著名作品有《战士》、《48小时》、《九怒汉》等。他同时也是一位剧作家。

英国摇滚歌手洛史都华(Rod Stewart),也是一位歌词作者,有摇滚公鸡之称。代表作有《I Don't Want to Talk About It》、《Tonight Is the Night》等。

俄国芭蕾舞星乌兰诺娃(Galina Ulanova),是苏联第一位首席芭蕾舞女舞蹈家,因《吉赛儿》和《罗密欧与朱丽叶》而获奖。

台湾创作歌手黄舒骏,成名作《马不停蹄的忧伤》、《恋爱症候群》、《未央歌》。

台湾作家汪启疆,以军中文艺著称,为“大海洋”诗社创办人。

中国旅美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代表作《中国现代 史》。

美国雕刻家依娃海丝(Eva Hesse)。

伊娃辋丽奈(Eva Le Galliene)美国女演员,也是百老汇导演、制作人,创立了美国戏目剧场,让同一个表演团体在同一个剧场持续地以不同的剧码轮流演出。

杰克伦敦(Jack London)美国短篇故事作家,擅长写冒险 ,著名创作有《野性的呼唤》、《白牙》、《海狼》。

台湾歌星齐秦以《狼》专辑建立叛逆孤独的歌坛形象,其后以《大约在冬季》走红大陆,多次赴大陆巡回演唱。

爱尔兰裔英国作家爱德蒙柏克(Edmund Bueke),为知名的政治作家,也是英国议会的一员,非常善于演说,为当时的美国移民游说奔走。

汉尼杨曼(Henny Youngman)美国喜剧演员,以“一句笑匠”著名。

苏菲塔克(Sophie Tucker)美国歌星,是知名的娱乐圈人士,在舞台上表演了60年,著名角色为《最后的热艳妈妈》,风光一时。自传书名叫《那些日子的点点滴滴》。

美国作家麦克庞德(Michael Bond),专门撰写儿童故事,创造了“巴丁顿熊熊家族”(Paddington Bear)的故事。

俄国电影理论家列维库勒修(Lev Kuleshov),他也是一位导演,著名的片子有《威斯特先生在波西维克斯的特殊经历》。

中亚哲学家乔治葛吉福(George Gurgieff),著有《魔鬼比左巴柏的故事》、《与伟人相见》。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德国诺贝尔和平奖得主,也是物理学家、哲学家、风琴演奏家、音乐乐理专家、医生、作家及神学家。他坚守自己的决心,30岁之前为科学和艺术而活,之后则献身为人类服务,开始学医。38岁时携新婚妻子远赴非洲建医院,为克服当地的麻疯病与嗜睡症而奋斗,并终其余生在该地服务。

台湾摇滚歌手伍佰,最初以吴俊霖之名出唱片,后来以爆发力强劲的现场演唱会走红,代表作《夏夜晚风演唱会实录》。

三岛由纪夫(Mishima Yukio)日本 家、剧作家,擅长写短篇 ,著有《金阁寺》、《潮骚》、《假面的告白》。他也是一位好战的国家主义者,最后切腹自杀。

台湾文学家叶庆炳,以古典文学论述及散文著称,代表作散文集《长发为谁留》。

台湾演员柯俊雄,自50年代台语片走红至80年代国语片,代表作《英烈千秋》。

圣女贞德(Joan of Arc)法国爱国者与烈士,出生于农民家庭,据说13岁时受到神的召唤,能看到神迹。她同时也是一位军事领袖,曾领导法军脱离英国统治,但最后却被出卖,并以异教巫女的罪名被焚而死。

法国剧作家莫里哀(Moliere),多运用喜剧传统形式创造新的喜剧风格,作品有《没病找病》、《太太学堂》等。

伊漱默曼(Ethel Merman)美国百老汇歌星,亦为舞台、电影演员。首次登台演出音乐剧《疯狂女郎》,后又成功演出《安妮,拿起你的枪》、《吉普赛人》等。

香港导演陈嘉上,代表作《飞虎雄心》。

美国记者威廉肯尼迪(William Kennedy),为普立兹 奖得主,亦为剧作家。著有《铁线草》。

美国歌剧女伶玛丽莲洪恩(Marilyn Horne)。

美国设计家戈登奎格(Gordon Craig),为伊莎朵拉邓肯的情人。

台湾歌星李玟,以热情灿烂的造型与歌唱风格走红,代表作《Di Da Di》。

日本作曲家及演员坂本龙一,电影代表作《俘虏》。

史坦尼斯拉夫斯基,俄国舞台导演兼演技理论家,主张写实主义必须以角色的内在真实为基础。

美国电影、电视演员贝蒂怀特(Betty White)。

美国演员詹姆士琼斯(James Earl Jones),他在舞台、电影、电视皆有演出,曾因饰演《白色希望》中的哲斐逊一角而荣获东尼奖最佳演员奖。

米尔恩(A.A.Milne)英国作家,著有《小熊维尼》,书中创造了罗宾(Christopher Robin)等备受儿童喜爱的角色。

美国电影喜剧演员哈台(Oliver Hardy),他与劳莱合作演出的《劳莱与哈台》是喜剧影片的经典之作。

英国电影导演约翰鲍曼(John Boorman),著名作品有《急先锋夺命枪》、《激流四勇士》。

卡莱葛伦(Cary Grant)英裔美籍电影演员,主演过《北西北》、《粉红色潜艇》等片。

美国电影演员凯文科斯纳(Kevin Costner),他自导自演《与狼共舞》一片荣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最佳影片奖,因而声名大噪、红极一时。尚有作品《水世界》、《终极保镳》等。

爱伦坡(Edgar Allen Poe) 美国诗人、评论家及短篇故事作家。他是创作侦探和恐怖故事题材的先驱,著有《泄密之心》、《黑猫》等。

美国电影导演李察赖斯特(Richard Lester),其著名作品为《酷热的一夜》。他捧红了自己成为电影爱好青年的偶像。

美国西部乡村歌手桃莉巴顿(Dolly Parton),亦为电影演员、流行摇滚乐歌手兼作曲者。

珍妮丝乔普林(Janis Joplin),美国歌手、词曲作家,她是红极一时的偶像摇滚歌星,但在27岁时因为吸毒过量身亡。

香港影歌星吕方,代表作《老情歌》。

美国女演员珍史塔波顿(Jean Stapleton),她在电影、电视皆有演出,曾在《家族事务》一片中担任演出。

美国 家海斯密斯(Patricia Highsmith),以写恐怖 见长,著有《瑞普利在水底下》。

12.29出生的名人

1.聂荣臻(1899—1992)
2.俄罗斯作家A·H·托尔斯泰
1.聂荣臻(1899—1992)

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军事家。1899年12月29日生于四川省江津县。1919
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1923年转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到苏
联学习。1925年回国,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并为中共广东区委军委成员、中
共湖北省军委书记。1927年7月,被指定为中共前敌军委书记。8月1日在南昌起义中组织张
发奎部第25师两个多团起义,后任起义军第11军党代表。同年12月,参与领导广州起义。1931
年底进入中央苏区,先后任总政治部副主任、第1军团政治委员。在长征中,率红军先遣队
通过彝族聚居区,强渡大渡河;翻雪山,过草地,攻占腊子口。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八路军
第115师副师长、政治委员,参与指挥平行关战斗。1937年11月,任晋察冀军区司令员兼政
治委员,领导创建了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1939年冬,指挥雁宿崖、黄土岭战斗。1940年
组织指挥部队参加“百团大战”。此后领导根据地军民开展游击战争,多次粉碎日军“扫荡
”和“清剿”。1947年指挥正太战役、使晋察冀与晋冀鲁豫连成一片。同年冬,组织发起石
家庄战役。1948年任华北军区司令员。1949年1月,参与指挥平津战役。后任人民解放军副
总参谋长、平津卫戍区司令员、北平市市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民解放军代总参
谋长。1954年任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
帅军衔。

2.俄罗斯作家A·H·托尔斯泰
1882年12月29日生于萨马拉一贵族家庭。1901年入彼得堡工学院,后中途离校,在象征
主义影响下开始文学创作。第一本诗集《抒情诗》(1907),作者自认是“颓废派”的作品
。第二本诗集《蓝色河流后面》(1911)和童话集《喜鹊的故事》(1910),表明作者努力
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继承了俄罗斯民间文学和现实主义的传统。短篇 集《伏尔加河左
岸》(1910)、长篇 《怪人》(1911)和《跛老爷》(1912),都描写俄罗斯贵族地主
的经济破产和精神堕落。由于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象征主义的影响,这些作品写得并不成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他以战地记者身份上前线,到过英国和法国(1916),写了一些有
关战争的随笔、特写以及 和戏剧,如特写《途中寄语》(1915),短篇 《美丽的夫
人》(1916),和剧本《燕子》(1916)、《魔鬼》(1916)、《苦命的花》(1917)等。
这些作品表明他的思想感情开始接近人民。
A·H·托尔斯泰热情地迎接了1917年的二月革命,但对接着发生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却
不理解;出于困惑和恐惧,于1918年秋离开祖国,流亡巴黎,1921年又移居柏林。流亡期间
对祖国的怀念使他写出自传体中篇 《尼基塔的童年》(1920-1922)。他还写了后来作
为《苦难的历程》三部曲第一部的《两姊妹》(1922),完成了长篇科学幻想 《艾里达
》(1922-1923)。从1923年起,A·H·托尔斯泰的创作生活开始了新的阶段,他首先写出
一系列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作品,如短篇 《海市蜃楼》(1924)、《五人同盟》(
1925),长篇讽刺 《涅夫佐罗夫的奇遇或伊比库斯》(1924),科学幻想 《加林工
程师的双曲线体》(1925-1927),反映现代生活的 《蓝色的城》(1925)等。代表作
三部曲《苦难的历程》的后两部《一九一八年》(1927-1928)、《阴暗的早晨》(1940-
1941)也在这个时期完成。
后来,他还写了一些著名作品,如《粮食》等。
1945年2月23日病逝。

多大才算老呢?

当一个91岁的老太太被问起为什么她能活得那么长寿时,她笑着回答:“我想,上帝是在考验我亲属的耐性。”何时才算老呢?
100岁的时候,美国原始派多产画家摩西奶奶依然在画画。
98岁的时候,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蒂蒂安完成了著名的《兰巴斯战役》。
93岁的时候,英国著名作家乔治·萧伯纳创作出了《牵强附会的寓言》。
91岁的时候,爱尔兰政治领袖埃蒙·德·瓦勒拉还在当总理。
90岁的时候,西班牙的天才画家帕布罗·毕加索仍然在绘画和雕刻。
89岁的时候,美籍波兰著名钢琴大师阿图尔·鲁宾斯坦在伦敦的威格摩厅举办了他一生中最完美的一场个人音乐会。
88岁的时候,西班牙杰出的大提琴演奏家帕布罗·卡萨尔斯依然在举办大提琴音乐会。
82岁的时候,俄国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撰写了《我不能沉默》;德国杰出作家歌德完成了不朽的《浮士德》。
81岁的时候,美国著名发明家本杰明·富兰克林还参与了外交事务,而且他的建议被列入美国宪法。
何时你才算老呢?只有到你真的没有什么可以付出的那一天。让人觉得欣慰的是,这一天永远不会到来!

阿尔弗雷德·柯尔托的生平

1902年,25岁的科尔托结识了克洛蒂尔德·布雷尔(她曾是罗曼·罗兰的第一位妻子),经过闪电恋爱结了婚。同年,他组建巴黎音乐演奏社团,以音乐会形式演出了瓦格纳的《帕西法尔》、贝多芬的《庄严弥撒》和勃拉姆斯的《德意志安魂曲》。四年后,他出任里尔市的大众音乐会和社会群岛音乐联盟的指挥,成为法国音乐界公认的指挥家。
1905年,在指挥台上过足了瘾的科尔托重新将主业锁定在钢琴演奏上,他同小提琴家蒂博、大提琴家卡萨尔斯组成“卡萨尔斯三重奏”,一出世便风靡欧洲,被称为20世纪上半叶独一无二的“黄金三重奏”。1919年,他与马热奥创办巴黎高等音乐师范学校,培养了一大批类似哈斯基尔、里帕蒂、弗朗索瓦等优秀学生。
科尔托演奏肖邦作品享有盛誉,虽是以性格和智慧取胜,而不是以准确见长。他的演奏追求高贵的气质、抒情性与迷人的音色的结合,他演奏的舒曼与肖邦的作品,突出了其亮丽和细腻,强调了他们丰富的表情。曾编注许多钢琴作品,讲述钢琴技巧和表现颇多卓见。
二战期间,科尔托曾与纳粹当局合作,出任傀儡政权职务,并继续举行演奏会,卡萨尔斯因此与他决裂。1944年,科尔托被盟军逮捕,释放后被法国人视为“法奸”和不受欢迎的音乐家。1946年后,他虽然仍继续演奏,但抹不去的历史污点,无疑使他心理上淤积着巨大阴影;记忆力明显衰退,演奏中的错音、漏音比比皆是,直到1958年,他彻底从钢琴舞台销声匿迹,四年后谢世于瑞士洛桑。

标签 卡萨尔斯的生平_帕波罗卡萨尔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