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搏网

拼搏网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

admin

本文目录一览

私域运营的底层逻辑

要讨论如何运营私域流量,我们要先看看目前的现状:社群变成福利群,广告群;用户到了私域变得“唯利是图”,甚至如果没有特价就不再购买?私域热闹一波就沉寂下来,只有靠不断加大的优惠力度才能激起一些水花?私域运营成本不断提升,但是实际带来的价值缺不断降低?为什么会这样?如何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私域的价值本源来讨论。私域的价值来源于什么,以及两种主要的私域的区别来源于信息流和物流的双重扁平化+社交网络基础建设2.1物流扁平化:“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极大降低中间物流消耗及营销费用消耗成本消除了中间型物流,物品可以直接从品牌仓库发运到消费者家中;消除了库存积压带来的费用积压;消除了过期滞销带来的问题,可以按需生产。甚至可以采取预订预售模式。进一步提升产销效率。节省了渠道铺货成本:人力,营销费用等2.2信息流扁平化:无损信息流,品牌和消费者直接联系,无信息损耗品牌对消费者的信息传达更加直接:品牌hui故事,产品故事,服务反馈消费者对品牌的信息传达:服务需求,产品需求,问题反馈,等以微信社交网络为基础建设:2.3基于社交网络的信任关系,能在所有触达场景得到信任加成社交网络带来独特的裂变拉新效果,极大降低拉新成本极大增加了信息的曝光场景和次数,从而增加了每个用户的转化几率因此,虽然大家都在说私域,很多时候都在说的是不同的私域。2.4不同的出发点,会产生不同的私域微商在说的,是以社交网络为主要关系的带货场景。品牌商家要做的,却是以DTC为主要概念的直销,社交网络来进行曝光和拉新的私域。因此,当我们在建造私域的时候,我们对于自身的定位和出发点要有正确的认识,对于自身私域的关键价值来源有明确的认识。比如,作为渠道,优势在于社交网络。基于熟人社交网络,能够为不知名小品牌带来极大信任加成,这是最关键价值。但是这其中,必然要损失的是渠道费用,如果没有足够的利益空间,大大小小的微商是不会让你的商品进入她的私域的;2.4.1对于渠道类私域,其本质在于:向1个人卖1000种商品,再让这个人拉进1000个人,然后分别向这1000人再销售1000件商品。又比如,基于品牌的私域,一开始是不具备社交网络优势的。反而是品牌信息和物流扁平化优势,社交网络优势是需要额外去建设和激发的。因此一开始建立私域,应该要去发挥的是品牌信息/物流扁平化带来的好处,然后再逐步基于社交网络的基础建设来做裂变,搭建私域的社交关系,从而能全面享受到私域的优势。2.4.2对于品牌方私域,其本质在于:迭代连接:以互联网级别速度迭代优化产品和用户体验(产品更好,体验更好,更便宜,利润率更高),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让用户成为产品的合伙人,借助自有社交网络去传播和分销产品,甚至参与到产品的生命周期;基于以上三个基础,我们有能力把私域做成一个大型无限游戏现场。2.5私域,应该是一个大型无限游戏场: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的差别:有限的游戏,其目的在于赢得胜利;无限的游戏,却旨在让游戏永远进行下去。有限的游戏在边界内玩,无限的游戏玩的就是边界。有限的游戏具有一个确定的开始和结束,拥有特定的赢家,规则的存在就是为了保证游戏会结束。无限的游戏既没有确定的开始和结束,也没有赢家,它的目的在于将更多的人带入到游戏本身中来,从而延续游戏。如果把私域当作有限游戏,那么买卖就是终章,是一切的目的。而如果把它看作是一个无限游戏,把买卖关系变成一个自我创造和实现的现场,买卖不是终章,而只是这个过程的产物。所有用户成为这个世界的共同探索者,他们通过消费来感知,通过反馈来参与探索和创作,甚至可以直接来创作。产品是他们勇于创作自己,创作自己的生活的一种方式。私域是品牌和用户共同创作的场。私域和DTC的关系:私域是DTC的高阶版,增加了社交网络技术基础,能够为DTC带来更多基于社交网络的好处,比如触达场景更多,社交裂变机会,等。3.私域运营的阶段层次划分私域的关键点,在于以用户为中心,因此我们先从私域的用户价值来讨论:3.1用户价值维度的私域阶段层次划分私域的阶段取决于通过私域实现的用户价值。3.1.1第一层,生理需求:也就是基本的痛点需求,产品有对应功能,能解决基本痛点需求,消费者才可能加入你的私域,留存在私域。因此,很多时候私域的用户流失,是来自于这个基本原因:这里对他而言,已经没有解决基本痛点的作用了。最明显的就是母婴类社群,当妈妈度过特定的时间段,不再需要这一类的产品后,就自然会离开。这不是私域的问题,这是用户生命周期的问题。有什么解决办法呢?那就是给他们一个发展的通路,以及解决他们的衍生问题。3.1.2第二层,安全需求:在这里行动不会产生直接损失:更贵/买到假货/拿不到赠品,等等;甚至是不在这里行动就会有损失:这里更多优惠,这里都是正品,这里有更多真品,这里能直接解答你的问题。绝大多数私域的运营都停留在了这个部分。3.1.3第三层:爱与归属,也就是社交需求:母婴/宠物类类私域在这方面尤其突出。3.1.4第四层:身份类(尊重需求等)具有此类身份,能够得到特权或者是独享。在有较大的普通身份的基础上,此类需求会更加突出。比如“黑骑士卡”,“白金卡”等。3.1.5第五层:价值/意义类这一层,人已经不是因为得到了什么具体利益而被激励,更多是因为实现了某个底层价值观,产生了自驱的行动,这个自驱力甚至让用户愿意为之投入金钱,精力等等资源,来实现他的价值目标。这个价值目标往往高于个人利益,高于个人带有史诗感使命感。比如加入蓝天救援队,纯粹民间救援组织,救援物资都需要自己出钱筹备,很多时候可能要冒着生命危险去实施救援。然而超越个人利益的价值感和使命感,让他们虽千万人吾往矣,是个非常值得敬佩的组织。比如HALO游戏,游戏的高潮在于地球人联合起来一起抵抗外星人,巨大的使命意义,让人不再去计较这个游戏本身要耗费多少钱多少精力,时差的问题,而是在最终之战中全部在线去对抗虚拟的敌人。3.1.6为什么私域很快就不活跃了?需求的演化和用户私域生命周期的关系:马斯洛认为,需要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要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要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要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要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生理需求决定了整个需求期的长度,只有当自我实现需求兴起时,才能超越生理需求的长度,延长整体用户价值时期。基于上,我们的私域运营就应该有以下节奏:新用户加入后,尽快满足安全需求:推送福利/优惠/好处,建立基础价值满足归属与爱的需求:圈层+互助的内容以及互动的推送,建立起对应的社交关系。有效的社交关系,指的是用户之间的互动,而不仅仅是用户和品牌的互动。满足尊重的需求:基于圈层互动,建设起区别机制,有特权和独享,从而满足所有人对身份的渴望和被尊重的需求。结合品牌价值/主张,塑造自我实现的路径。整个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强化满足生理需求的内容和互动:它解决了我什么问题,所以我应该使用它。结合以上内容,我们会发现,大部分私域运营停留在了第1点。因此很快用户就不再活跃,甚至离开。私域也变得形同虚设。3.2商家价值维度的私域阶段层次3.2.1物流成本降低库存成本降低:预定:付费预定,降低产销不确定性带来的原料折损,商铺库存折损大包装半年装(72罐):更大量,带来更大规模效应,降低成本。预留1个月的生产周期,只根据订单来生产,降低风险成本运输成本降低:直接派送到消费者家,降低运输过程过长/转化带来的成本。3.2.2营销成本降低销售管理人员变少营销费用投入变少渠道费用投入变少3.2.3信息传达成本降低广告宣传投入费用降少3.2.4信任成本降低社交网络本身对信任进行了补偿裂变拉新/社交网络直接铺货体现出来就是分销员模式私域是一个品效合一,延长用户生命周期的完美场所。4.私域运营的三个公式:4.1转化公式4.2活跃公式4.3裂变公式4.1转化公式内容转化率*场景密度*触达效率*交易转化率=私域转化率a.内容转化率:内容对于痛点是否抓得精准,和产品的关联度是否密切,从内容能激发对产品的渴望;内容一般包括:场景,问题,解决方案下一步行动。最简单的,是解决用户安全问题:特价优惠,这也是绝大部分私域运营团队在做的事情。只做好这一件事情,已经足够展示出私域的初步效果,快速提升用户的短期消费价值。最难的,是解决使命/意义价值问题的。最容易被忽略的,是解决“生理问题”,也就是“我为什么要用你这个产品”的问题的。这个难点在于它是个品牌市场的问题,是需要故事的。而做私域运营的大部分是属于商业部门,追求交易转化,因此很少考虑这个问题,或者即使是考虑了也无法做到专业。不过因为用户即然是已经进入私域了,那么证明在来之前对于为什么要用是有初步认识的。只是这个认识在私域是会被强化,因此不断延长用户的生命周期,还是会被弱化,同时伴随的是各种优惠券/打折活动带来的对品牌价值感认知降低,就取决于品牌在私域是否要通过内容来解决这个根本的“生理问题”了。b.场景密度:内容中涉及到的是否高密度场景,因此只要把品牌和场景进行绑定,在用户日常生活中遇到类似场景的时候,就能自然唤起对内容的记忆,以及对应的行动。密度越高越好。因此很多签到喜欢做成三餐时间签到。肯德基/麦当劳主推廉价早餐套餐,都是这个原因。c.触达效率:指触达方式的效率。比如:邮件通知,短信通知,公众号通知,社群消息,1V1消息等等。消息多了会导致用户厌恶甚至取关;没有消息则又无法将场景内容告知用户。最好的办法是在用户耐心消耗完之前,养成用户的主动打开习惯,因此七天打卡是个很好的方式。然后是通过各种更自然场景来触达用户。最自然的案例,比如“饿了么”,你一旦觉得饿了,就自然会联想到“饿了么”,然后打开APP下订单。基于社交网络的私域,在触达上还有个好处是基于社交关系触达,这样更自然,且用户有主动权选择是否要打开。场景密度高,对应的场景也能高效高密度触达,这样能够快速且让用户对于内容建立起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下一步的转化做好准备。这一点做的非常好的,是麦当劳。麦当劳是这样做的:每天早上8:00,中午11:00,下午5:00,就会在群内推送产品推荐及海报。非常自然地解决了用户“该吃什么”的世纪难题,并完成转化。d.交易转化率假设前面几步都已经起效了,消费者有了购买冲动,那么,为什么在这里购买而不是其他地方?只有这里有其他地方有,但是购买很不方便;这里购买更方便。其他地方有,且购买都一样方便,不过这里价格更优惠。其他地方有,购买一样方便,价格也没有差别,但是这里购买有礼品赠送。当商品不属于渠道独有时,消费者的购买转化率就取决于以下因素:商品安全性(针对安全需求高的,比如吃的商品敏感)物流价值(到达时效性,针对时效性高的商品敏感)服务价值(针对相对复杂,需要服务的商品敏感)附加利益交易价格4.2活跃公式场景覆盖率*场景密度*社交关系点*心理矩阵4.2.1场景覆盖率:指的这个场景内容能覆盖多少的用户。覆盖率越高越好,越值得去运营推进。比如,护肤社群里会推送的夏季防晒场景,针对所有有护肤概念的人来说,就是一个覆盖率恒高的场景。4.2.2场景密度:指的指定时间段内(比如一天),用户能够有多高的频率遇到这个场景,越高越好,越值得去运营推进。依然以护肤社群为例,夏天晒黑,冬天保湿,就属于每天都需要考虑的问题,属于当季的高频场景。4.2.3社交关系点:指的这个场景内,有多少个互相有社交关系的节点参与。因为互相有社交关系,因此A参与了,那么就有很大概率带动B的参与;而A的活跃,也能很好地刺激B的活跃。4.2.4心理矩阵:心理矩阵指的是场景互动力激发了什么样的心理情绪,情绪越激烈,用户越活跃;情绪越平淡,互动越少。基于上,我们设计一个激发活跃的私域互动:比如说就可以是每日运动打卡组队PK:对于品牌的目标人群来说,每日运动打卡是高频高覆盖率的场景,每日运动打卡之后晒成绩能激发自豪/骄傲的情绪,而和同好组对能加大社交关系点。最后通过PK的方式,来点燃用户的胜负心-这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情绪,因此也能激发更多的互动。比如说热门内容讨论:奥运会的热点讨论/赛事的竞猜4.3裂变公式利益价值度*种子用户数*裂变速度详见我们专门对于裂变的探讨。互动的设计举例,海报裂变就是一种很好的机制:明确的奖品,简单直接的操作,合理的裂变数量设计。关于我们我们是人人粉我游戏化团队,自19年参与有赞的黑客马拉松,以游戏化私域运营产品切入私域商家服务以来,已经服务6000+私域商家,既有行业顶级品牌,也有新零售新消费代表,以及大量的专精于某一细分领域/细分人群/区域的私域品牌。我们相信游戏化能革新私域运营,相信简约、有趣和美的体验能创造用户价值。我们的部分私域游戏化产品

无限思维是怎么得来的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第1张-游戏信息-拼搏网

无限思维是在詹姆斯·卡斯的《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中提出来的。

比取胜更重要的,是无限思维。无限思维倡导的是要想在商业这场无限游戏中取得成功,我们必须停止思考赢,转而思考如何建立一个足够强大、足够健康的组织,让它能够经久不衰,不在游戏中被淘汰。坚持无限的思维方式是很难的,非常难,可能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贪婪、恐惧、野心、无知、外部压力、利益冲突、自我等。

运用无限思维来领导团队:

1、无论我们选择的是哪种游戏方式,有一点都至关重要:我们要诚实面对以及诚实告知他人我们的选择,因为我们的选择会产生涟漪,影响他人。

2、只有当我们周围的同事、客户、投资者清楚知道了我们的选择,他们才能相应地调整自己的期望和行为。只有知道了我们的思维方式,他们才能判断自己可能受到什么样的短期和长期影响。

3、他们有权知道我们将采取什么样的行事方式,只有这样,作为求职者、消费者或投资者的他们才有可能做出明智的选择。

若能做到无限思维的领导者所必需的要素,就能让他们相信,我们会专注于前进的目标,会致力于在前进中相互支持。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

回想多年前,我还是个不由自主就会与他人比较的人。偶尔,还会难以自拔。

这种不由自主的“比较”表现在:

虽然我知道比较不好,会给我带来痛苦,而且于事无补。

但是,只要看到身边的人在某方面比我好,我的情绪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 -?一方面我希望自己能够像她一样,另一方面我会不由自主的感到失落。

直到有一年,我们团队来了一名刚刚大学毕业的女生。

她看上去非常普通,可一聊之下,我才发现她家有十几套房子。

在上海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有十几套房子就意味着可能拥有了上亿资产。

在那之前,我一直有个信念: 只要一直努力奋斗,我就可以拥有自己想要的东西,我就可以比很多人都强。

可是,就在那一刻,我意识到了自己 这种想法的幼稚: 有些人哪怕刚刚步入职场,却已拥有了我可能要奋斗一辈子才能得到的东西。

一瞬间我有了顿悟之感: 原来,我一直都走在一条虚妄的“比较”之路上。

这条路,带给我的不是满足、幸福和生命力,相反,它带给我的是时不时的痛苦、虚弱和无力感。

在那之后,根植在我心里的“比较”执念,就一点点的土崩瓦解了,而我也走在了一条“无心比较”的人生路上。

从此,在这条路上,指引我的不再是其他人的能力与境遇,而是来自我内心深处的呼唤......

— 1?? —

人,天生就爱比较

心理学指出,人,天生就是爱比较,我们生而如此。

因为只有通过比较,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位置,也才能知道自己是谁。

其实,这件事从我们小时候就开始了。

小时候,父母和老师就很喜欢拿我们与其他小孩子比。

“你看某某的学习成绩多好啊,你再看看你。”

“我同事的女儿这次数学考了满分,为什么你只考了85分?”?

“人家小孩不但学习好,体育成绩也优秀,你怎么学也学不好,体育也这么差,连个800米都跑不下来?”

于是,我们就在日复一日的比较中长大,并最终养成了“凡事都与别人比”的习惯 – 不仅拿自己与同学比,还开始拿自己与同事、邻居或亲戚们比,而比较的范围则从小时候的考试成绩扩大到了人生的方方面面。

最终,工作、工资、职位、房子、车子、妻子、孩子……都成为了比较的对象。?

“我就算努力一辈子也比不过他在30岁时达到的成就。”?

“你看看我同学的老公,多有出息,我同学现在每天住着别墅,开着玛莎拉蒂。你再看看你,混成什么样了?”

你让自己一生都陷在了一个“与别人不断比较”的游戏中。

但,这个游戏里,没有真正的赢家。

因为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人比你更年轻、比你更漂亮、比你更有才华、也比你更富有。

同时,也正是因为你永远也无法取胜,你的内心总会时不时充满失败和不满足,痛苦、失落、烦恼、纠结如影随形。

就这样,你就在一次次“不由自主”的比较中,不断受着折磨。

1)比较与自恋

人,都是自恋的。

但大多数人,都是“虚体自恋”。

虚体自恋说的是: 你的自我价值感,是和外在条件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容貌、身材、金钱、社会地位、名气等。

所以,当你拥有很好的外在条件时,你的自恋就会爆棚,当你的外在条件变差时,你的自恋就会受到很大的打击。

而实体自恋说的是: 你的自我价值感,你觉得“我很好”的这种感觉是一种很真实的东西,像就一种实体,它不会因为外在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大的损害。

如果你的自恋主要是虚体自恋,那么你会特别容易跟人比较,因为只有在你比别人强的时候,才会觉得自己不错。

当“我比别人强”这个事实被打破时,你的虚体自恋就会被破坏,这时你就会产生一种“我不行”、“我很差”、“我好失败”的羞耻感。

因此,如果你的自信、对自我的肯定,都是建立在“虚体自恋”之上,那么它们必然是脆弱的、不堪一击的,只要遇到大的挫折,就会立刻崩塌 。

相反,如果你的自信、对自我的肯定,都是建立在内在力量的基础之上,也就是“实体自恋”之上,那么,它们必然是牢固的、是坚不可摧的,是能源源不断给你注入能量的。

2)比照群体

前段时间,一位朋友跟我说,他想把刚开了2年的车换成特斯拉,但又担心换车后会影响现在的生活质量,万分,犹豫。

我问他:“为何换车对你如此重要?”

他说:“我周围的同事现在开的不是奔驰,就是宝马、奥迪和特斯拉,所以我不想继续开我那辆车了。”

我又问他:“那假如你的同事开的都是与你类似的车,你还想换吗?”

他想了想说:“不想换了。”

我这位朋友,就是典型的“比较驱动”。

这种物质比较能够给他带来身份价值上的判断,通过这种判断,他能感觉到一定程度上的心理满足。

人类是群居动物,我们价值的高低,很大程度上的确是靠不断的比较得来的。

不仅如此,我们的比较常常都是通过与自己相似人群做出的,我们有着自己的“比照群体”。

正如,你既不会去与世界首富比财富,也不会去与拾荒者比幸福一样。你只会与和自己差不多的人进行比较,尤其是你的同学、同事、朋友和邻居。

只有在你觉得自己的房子比他们大,开的车比他们好,身上的名牌比他们多,自己的孩子比他们孩子学习好,日子看起来过得比他们好时,你才会感到幸福与满足。

否则,你就会感到痛苦。

只是当你通过拼搏奋斗跳上另一层台阶后,你就不再会与之前的“比照群体”相比了,因为你已有了一批新的“比照群体”,于是你又会再次陷入新一轮更高生活水准的“比较”中。

这个世界上永远都有更高一层的“比照群体”,即使做到了像马云和马化腾那样,你会发现在他们之上还有更高一层水准的“比照群体”存在着。

一山还有一山高,就这样,你一直努力赚钱,却永远无法满足。

3)无法关注自己人生的“准心”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说:有志之士,既然有心追求道,但同时又以自己衣食之奉不如他人为耻,那就没必要跟他谈论道了。

为什么?

“有志于道”说的是知道自己追求的是什么,知道自己的志向与人生目标是什么。

在孔子看来,一个人既已知道了自己的人生“准心”,那他就会认认真真、踏踏实实的做自己的事,是不可能与他人比较的。

相反,如果此人仍在比较,那就说明他所说的“志于道”是假的,于是也就没必要再与他谈论了。

这话看似残酷,但想想的确如此:当你太过关注别人如何如何的时候,你就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准心”。

当你把大量时间、精力都放在要和别人拥有一样的物质财富时,你就很难再拿出时间来做其他更重要的事。

比如,发挥你的创造力,比如,进行深度的思考,比如,实现自己的人生愿景与目标等。

如果你眼里看到的都是别人的生活,常常羡慕别人的衣食住行比你更好,那你就失去了自己人生的“准心”,最后,你终将一事无成。

所以,我们都要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心”。

事实上,我们的人生愿景和目标才是我们人生的“准心”,所以你要做的是 :瞄准你的“准心”,去努力、去成长、去生活、去工作。

(插画师:泡饭)

— 2 ?—

? 怎么办?

错误的比较,不但会给我们带来很多的痛苦和烦恼,同时也会成为我们成长发展的严重阻碍,那么,面对自己的比较之心,我们又该怎么做呢?

1、寻找真正的偶像

如果说“比较”是一种根植在我们体内的基因如果说我们非比不可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去跟真正的偶像比。

什么是真正的偶像呢?

在这里,我说的不是歌星影星,而是人生的楷模。

有没有一个人,他的人生正是你想要的?他活出的人生意义正是你向往的?

如果有,那他就是你的人生楷模,是我说的”真正的偶像”。

这时, 你就可以以他为偶像、为目标,去创造和实现你的人生,从此之后,你就每天跟他比。

如果你的偶像是孔子,那你要比的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修养。

如果你的偶像是庄子,那你要比的就是“离形去知,同于大通”的坐忘之道,以及超脱人世的胸怀与状态。

当这样去比的时候,你的成长将是飞快的,而你的痛苦则会迅速减少。

所以,我们可以比,只是我们不要去跟身边的“比照群体”,也就是同学、同事、朋友比。

因为长期与“比照群体”比较,会将我们限制在极为狭小的空间里,尤其是,如果你的“比照群体”水平本身也就一般的时候。

相反,如果我们能与真正的偶像去比,与人生的楷模去比,那我们就能不断实现自我的成长与超越。

2、与自己比

当拥有了一个可以比较的偶像时,我们就可以每天向着那个方向前进一点点。

这时,我们就可以自己跟自己比了。

什么是自己跟自己比呢?

在这里,比较的对象不是“我今天是不是比昨天多赚了一点钱”,而是, “我今天是不是又比昨天有了一点点的成长”。

当然,我们没有必要去做每一天的自我比较,我们可以把自我比较的频度拉长到一周。

而这些细微的成长,可能是多学了一个知识,可能是多掌握了一个技能,也可能是在底层能力上有了一点点小小的进展。

甚至有时,我们可能是先感受到痛苦与阻碍,然后才会体会到这种底层的进展。

这时,这种痛苦和阻碍,其实也是一种进展,它只是在为未来某一天的突破或顿悟提供积累。

这些,都是非常好的自我比较,能够帮助我们向着想去的方向不断前行。

3、从有限游戏到无限游戏

人生,有两种游戏。

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

什么是“有限游戏”?

它说的是你一直都活在社会主流价值观里,以“取胜或比周围人更好”为你的人生目标。

在年轻的时候,你的时间非常充裕,你拥有梦想、有对未来的期待,也相信生命的无限可能性。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你被各种主流价值观“绑架”,不知不觉把自己的人生目标变成了“比周围人活得更好”,于是你投入了一场又一场的“有限游戏”中,把自己曾经拥有的梦想和无限可能全部抛在了脑后。

这时,你的选择开始变得越来越重要,也越来越艰难,你开始常有一步不慎,满盘皆输的危机感。

年轻时,你能轻易做出谈恋爱、换工作、以及出国读书的决定。而现在,你做的每个决定背后的机会成本都在与日俱增,你认定自己绝不能继续任性。

有限游戏的实质就是:你在用自己的选择权、以及可能性去换取与周围人相比的“胜利”,你在通过放弃“自己真正的自由”去获得“别人眼中的胜利”。

于是,在离生命终点依然很远的时候,你已决定了自己人生的终局。

那什么又是“无限游戏”呢?

“无限游戏”不以取胜或比周围人更好为人生目标,而是主动投入到人生的梦想和追求中,并以延续它们为目的,因为你相信人生的无限可能性。

(插画师:泡饭)

“有限游戏”会让你不断与他人比学历、比工作、比职位、比房子、比车子、比孩子。

而“无限游戏”则会把你从这种视角拉回来,启发你去跟自己玩一场有趣的游戏,比如:追求智慧的游戏,或创造美和艺术的游戏。

所以, 当你选择参与到“无限游戏”中,活出自己的人生时,你就可以停止与周围的人比较,不再以取胜为人生目标。

? ?最后的话

对很多人而言,比较心态是需要持续警觉的。

因为它很容易让我们只注意到别人比我们超前或落后的地方,从而迷失了自己要去的方向。同时,也很容易将我们限制在一个狭小的比较范围内,从而失去了人生的更大可能。

如果你能把自己的比较之心,从“与比照群体比”转向“与偶像比”,从“跟别人比”转向“跟自己比”,从“有限”转向“无限”,那你的人生将会成长非常大的一步。

与君共勉。

- END -

作者艾菲介绍:“只做影响你一生的课程”的蓬勃学院创始人CEO、深度思考力畅销书《直击本质》作者、多家企业创始人CEO的个人成长教练、Gallup全球认证优势教练、国际教练协会(ICF)认证专业级教练、前美国财富500强公司大中华区市场部负责人,20万读者公众号“艾菲的理想”创始人兼主笔。

《人生由我:梅耶?马斯克传》——摘自《樊登读书?非凡精读馆》

一,解读时间轴:

05:56

梅耶有着怎样的童年?

12:44

她为什么选择离婚,独立抚养三个孩子?

24:07

作为单亲妈妈,她怎样一边工作一边抚养孩子?

28:31

为什么梅耶全家从南非移民到加拿大?

36:37

梅耶做了什么让自己拥有大量模特工作机会?

40:58

梅耶的四大育儿法则

二,馆长推荐

? ? ? 在实现自我的道路上,我们难免处于一种感到被束缚的状态:

? ? “我是有家庭的人,怎么好花那么多时间在爱好上?”

? ? “我只是个女生,有这样的成就已经很棒了”

? ? “我都已经XX岁了,还折腾这些有啥用?”

? ? ? ……

? ? 这本书就是一本帮助你不断摆脱束缚,最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人生,活出自我的书。传主梅耶·马斯克离过婚,受过穷,工作忙,孩子多,可这并没有耽误她拿下两个硕士学位,成为国际超模,并培养出三个在各自领域都取得成功的孩子。她是怎样做到这一切的?她的人生故事有哪些可以借鉴?让我们走近梅耶·马斯克的传奇人生。

三,你将获得:

? ? ① 感受一种代代相传的蓬勃生命力

? ? ? ② 理解自由选择的奥义

? ? ? ③ 学会最大限度地掌控人生

? ? ? ④ 学习培养出有自驱力、独立、自主的孩子。

四, 听前热身:

? ? ? 黑天鹅事件:指一些难以预测、极不寻常,一旦发生却有可能严重影响社会或市场的事件。

? ? 《刀锋》:英国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创作的长篇 ,讲了关于一战中一位美国飞行员经历战争后,人生态度发生转变的故事。

? ? ? 有限游戏:出自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指有一定参与门槛,以取得胜利为目的,且有明确结束节点的游戏。

? ? ? 无限游戏:出自詹姆斯·卡斯《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一书,指以延续游戏为目的的,自由参加的,且没有时空边界的游戏,其过程中出现了有限游戏,但无限游戏不能永远在有限游戏中玩。

五,主讲人简介:

? ? ? 福豆:

? ? ? ? 樊登读书APP签约讲书人

六,精华片段:

① 我曾多次推倒并重建我的人生。成年之后,我在三个国家的九个城市生活过。我并不建议每个人都像我这样,但是如果你别无选择,那么请你务必未雨绸缪,提前做计划。

② 一份值得期待和热爱的工作极其重要,因为工作会占据人们醒着的大部分时间!

③ 如果此刻的你认为自己一无所有,那么请你回想你的过去,找到那些你对生活的某个部分充满信心的时刻。找到那个部分,研究并分享它,你的人生也会因此更加丰富多彩。

④ 持续的情绪低落于事无补,你需要与那些完完全全欣赏你的家人、朋友和同事待在一起,这样你才能做到再次昂首挺胸,勇往直前。

关于沟通的那些事儿

关于沟通,首先沟通是一场无限游戏。有限游戏就是有输赢,有边界,有终局的。而无线游戏是以可持续为目标的游戏。

从无线游戏的角度看沟通,即使这次交友没达成,被拒绝了,也可以说:

我相信你的选择一定是经过多方考虑的,我就不再打扰您了,但不好意思,我想占用您一分钟时间。你对我有哪些不满意?您给我提要求,我下次多改善。太感谢您了。

虽然东西关系没达成,但这个人并没有让关系就此终止,而是把关系变成了一个请教者和帮助者。

双方的感受并没有停留在拒绝和被拒绝,这个消极的瞬间。而是停留在请教与帮助这样友好的氛围。那这就知道,虽然目标没达成,但在女孩心里没丢分,下次还有机会。

在沟通中高手的策略是:先发展关系,再处理信息;先建立连接,再增进感情。

你看不需要成为一个完美的表达者,不需要把每句话都说的很漂亮。甚至高手也会跟人起冲突,产生误会。

但没关系,只要懂得原理,就能使用它来解决问题。沟通就是经营关系,让人际关系可持续发展。

沟通表达的信息是有限的,带来的体验、感受和关系的持续是无限的。

首先是建立连接。首先是吊桥实验,以前有一个学者做研究,一个女孩子在路边,请一些男士做实验研究,留给对方的电话,看有多少男士给她打电话。

也请这位女士在吊桥旁同样做这个实验,在吊桥上时人会晃动,心跳加速,等实验结束之后,对比发现在平常的路上和在吊桥上给这位女士回电话的概率。

发现在吊桥上接受采访的实验者,给这位女士打电话的概率会远远高于在平地上。人的感官有时候不太聪明,没有办法精准区分,是这件事给我带来的心跳加速,还是这个人让我心跳加速。

当一个人感觉没好事,他会觉得周围人都是美好的,当他感觉糟糕时,他会觉得周围人都是糟糕的。

其次巧用潜意识告诉他,你是他的同类。这是我很久之前听罗振宇讲到了一个方法,巧妙建立连接技巧,比较适合女生追男生。

比如在饭桌上认识的,你可以小小的模仿对方的动作,如果对方手托腮,过一会儿你也手托腮。对方撩撩头发,你也可以撩撩头发。

意识就像一个扫描的是小范围,关注的是一小块,但潜意识是个雷达,他会扫描所有能感受到的。这相当于绕过意识,直接跟潜意识说:我是你的同类。

还有种方法是固定的爱好。投其所好,对方喜欢什么你也喜欢什么,如果对方喜欢阅读,你可以跟他一起阅读,分享给他读书,带给你的独特感受。

在一来一回的交往中,关系和认可在不断的加深。感情也会累积,一切要从小的地方开始一点点的积累,别着急,慢慢来。

沟通有个铁三角叫开放性、目标感和建设性。开放性,让别人觉得你很友好,目标感,让别人愿意帮你,建设性,让你能干成事儿。用好这个铁三角就能把沟通变成无限游戏。

首先来理解一下,沟通之难。在沟通中有一个经典的理论叫乔哈里窗,分别是你和我,知道和不知道。以此为四象限,画出不同沟通场景下两个人所处的区域。

身在彼此的盲区,要想说服对方是一件超级困难的事。因为信息不对称,你的重要可能是我的次要,我的担心在你的世界里可能根本不存在。

我们都不知道,这就更可怕。大家正在愉快聊天,有一个更可怕的危险,正在逼近,彼此都不知道,想想都觉得是恐怖片的节奏。

因为盲区太多太大,开放性就是通过沟通的方法,消除盲区,扩大共识。比如认识的女生心情不好,摔了个杯子,有接下来两种说法:

第一,心情不好就摔东西,这习惯不太好。我是为你好才提醒你,你要多注意啊,我最多再提醒你一次。

第二,我看到你心情不好,你是遇到了什么困难吗?可以跟我说说吗?

前一句明显是封闭性的问题,而后一句是开放性的问题,遇到开放性的问题,对方会更倾向跟你聊聊。

再比如刚开过会,这时你需要跟老板核对一下,接下来要执行的工作。你跟老板说,你看我是不是要马上落实这三件事?

当然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是,领导你看还有什么是需要我注意的吗?这样你可能得到一个他刚才忘了说的重要提醒。

以上说到了开放性,开放性只能帮我们实现信息对称。但距离真正并肩携手解决问题,一起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可能还有好远。

接下来是目标感,目标感并不是说我要我要我还要,这是霸道。而是说目标感+解决方案,用一个标准的句子是:我有一个目标,对此我有个方案。

比如明天我们出门旅行,你千万不要迟到。这是一种说法,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次旅行很重要,明天早上我提前半个小时到你家,买早餐在车上,到时候我们一起吃一起聊,你看好不好?

对方拒绝你说很忙,没有目标感的人可能会说,好,等你闲了通知我。有目标感的人可能会说:要不我明天把送到你上班的地方,等你有时间,我们再花几分钟详细聊聊,怎么样?

目标感就是不断把自己的目标,变成对方可接受的方案。不接受没什么,我还有新的。为一件事情准准备三个方案。挨个试,艰难的沟通,就是特别考验你生产方案的能力。

从沟通开始,你要提高的就不只是沟通能力,而且解决问题,面对挑战的能力。

最后一点是建设性,在沟通这场无限游戏里,开放性帮你获得隐藏信息,目标感给你可行方案,还需要建设性帮你推动方案执行,让沟通产生价值。

其实也简单,就是给对方一个可执行的最小化行动。就着最小行动,不断反馈,把事情往前推。

该怎么做呢?很简单,第一个学会说“我们”,把我要怎样怎样,变成我们要怎样怎样。第2句是来我们抓抓落实。

比如在这次沟通结束之后,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1个,我对贵公司的需求理解是否准确?不够完善之处,还请指正。

第2,目前的方案能否解决贵公司的需求?第3,有任何其他的建议和意见,欢迎讨论。

开放性,目标感和建设性就是不停的把每一场沟通,从信息交流层面拉到人际关系层面,让无线游戏延续下去。

部分观点来自《沟通的方法》,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

游戏能让人快乐的秘密

游戏能让人快乐的秘密

  大部分人都会有玩游戏的经历,下面我就告诉大家游戏能让人快乐的秘密吧!

  一、是什么决定了一个游戏是否好玩?

  游戏快乐的三个秘密: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

  动力:又分为持续动力和初始动力。持续动力主要决定是否要继续一个游戏,初始动力则决定是否要进行一个游戏。

  初始动力:片头的CG,进入游戏的最开始几分钟或者DEMO,或者大肆宣传的某一大作的续作,有某一知名制作人参与等都可以成为初始动力,初始动力非常的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玩家是否会花钱购买一个游戏。

  持续动力:玩家在游戏中,还需要一个不间断的动力不停的推动他继续游戏,这个就是持续动力。持续动力能让玩家继续一个游戏,如果没有了持续动力,玩家将会觉得游戏枯燥,无聊,从而停止游戏。一个悬念,一个优美的故事,一个目标都会诱发持续动力的产生。

  压力:在动力的推动下,玩家不停的追寻着,不过,我们可不能让他一下就得到他想要的东西哦,在这之前,还要给他点调味剂,这个就是压力。没有了压力,一切就会索然无味,(哎,人就是这样一种奇怪的生物,太容易得到的东西往往会不懂得珍惜。:)什么会构成压力呢?RPG里不停被踩暴的?地雷?,网络游戏里不停刷出的怪物,被某个人或者某个怪物打败。一切的失败和无聊透顶的东西都会在游戏中产生压力。

  压力的释放:啊?.终于升级拉,终于找到宝物了,疑惑终于解开了,玩家积蓄的压力突然如潮水般的涌出,那个感觉就象多年的老便秘,终于那个啥了,实在是爽啊!(话糙理不糙^^)这个解脱,就是压力的释放。

  以上是对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三者的一个诠释。综上,初始动力是决定玩家购买的因素,如果我们只想骗钱,那么只需要加大初始动力的投入就可以了,但如果我们不光只想骗一次钱,还想有二次,三次可以骗,那么就要做好游戏,则持续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三者也是缺一不可的,任何一个游戏只要缺少其中之一,必定不会成为好游戏!

  反之,一个游戏要物有所值,物超所值,甚至成为经典,则一定要把握好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行。那么,如何的关系才是最好的呢?一般来说,好的游戏三者间的关系是非常平衡的。因为动力(持续动力)过小,会让玩家觉得没有追求的价值,压力过大会让玩家感觉受不了而中途放弃,压力释放过快会觉得过于无聊,过慢会觉得压力过大。不过也有例外,比如GTA,则是做为一个充分释放人被压抑的破坏欲望的工具,对于此类游戏释放是应该大于压力的,因为它释放的乃是人自身所带的压力。

  下面将分别探讨单机游戏,和目前炙手可热的网络游戏两种模型之间的区别,和单机游戏与网络的成功要素。单机游戏模型与网络游戏模型如何更好把握动力,压力,压力的释放三者之间的关系?

  1. 单机游戏。

  单机游戏最大的特点是:有限。所以我们可以叫它为有限的游戏。在有限游戏中,玩家必须按照已定的逻辑,规则,故事进行游戏,好比看 ,看电影,总有结束的时侯。玩家会按照有限的故事或者规则一步一步的发展下去,玩家的动力,压力,释放均来自与它,而故事或者规则是有限的,所以总有结束的时候,说明白点,在单机游戏中,人的参照物是机器,而机器的逻辑总是不能无限扩展的!因为是有限的游戏,所以,在单机游戏中,是否有平衡的数值,优美的剧情,新奇,有趣的游戏规则将是游戏能否成功的关键所在。

  2. 网络游戏。

  相信玩过网络游戏的大都会有这样的感受?怎么游戏总是没有结束的时候啊?不错,其实无限正是网络游戏的特点。在网络游戏中,其他的玩家充当了参照物,尽管玩家自身在不停的提升,但参照物也在不停的提升,所谓人比人比死人,这个就是网络游戏无限的原因了。所以,网络游戏中,是否有可以?打败?其他玩家的道具,比如,独一无二的道具,绚丽的装备,地位的差别等,及公平的游戏环境和有趣的游戏规则将是决定游戏是否成功的关键。

  综上,我们可以看到,网络游戏模型与单机游戏模型最大的区别是有限与无限的区别或者说是参照物上的区别。所以,作为成功游戏的要素两者在侧重的点上会各有不同。关于网络游戏的成功的要素也有很多人认为应该是交互性强于单机游戏的缘故,所以设计时拼命的加入更多更多的交互,等游戏出来以后,却发现玩家并不喜欢。而且越拼命玩网络游戏的.玩家反而越不愿意与其他玩家交互,这做如何解释呢?

  其实网络游戏真正吸引人的并不是交互,你只需要结合以上观点仔细想想就会明白网络游戏真正的魅力是??胜利的喜悦?(胜利有很多种形式,并不只是单纯的PK叫做胜利,得到一件别人没有的道具可以从某种意义上胜利,通过努力当上一帮之主也可以得到?胜利?),总之当你?打败?一个人的时候所能得到的快乐,会远大于打败一台机器的快乐,这个才是网络游戏火暴的真正原因,用我们刚才的理论来说,就是网络游戏中压力所释放的快感要远大于单机游戏。而拼命玩网络游戏的玩家为了能打败更多的玩家,不愿意把时间用在交互上,所以才有这样的情况发生。至于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的概念欢迎大家继续和我探讨:)。

  二、游戏制作人如何?预先?知道一个游戏是否成功?

  啊,我想,这可能是很多制作人的梦想,如果能象天气预报一样准确的预报我们的产品上市后到底会是?晴转多云?,还是?零星小雨?那是多么愉快的一件事啊!呵呵,其实这个并不是不可预计的,不过要成为一个优秀的?天气预报员?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为此你必须具备下面这个能力:

  移情:所谓移情,就是指能了解别人体验的一种能力,我们也可以通俗的称其为能够?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一种能力。据说,拥有高移情能力的人,不是心理学家就是大骗子(原因很简单啊,因为他们知道别人在想什么,我们的游戏公司是不是应该多招几个骗子来做游戏啊?:),那么,我们这些不是骗子的游戏制作人,要怎么样才能成为拥有高移情能力的?天气预报员?呢?其实也很简单,只要多玩游戏和拥有更多的生活经验就可以了。然后,在制作游戏,设计某一个玩法的时候,你才能更多的回忆起自己做为一个玩家时的感受,从而确定游戏的可玩性。当然,也可以借鉴成功游戏的经验,站在巨人的肩上,那样会远比你站在平地上看得要远。

;

《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整理)

? ? 这本书其实早有耳闻,在19年12月份的阅读营上,又再次被推荐,因为过年还有疫情快递停发,幸好在微信读书里面能够读到,恰好特殊时期宅在家里,我读的畅汗淋漓、爱不释手,值得赞叹和思考的地方颇多,真是一本好书。于是自己用“葱鲔火锅式”读书笔记法做了笔记,摘取了20条分享给大家(这本书可圈可点的地方非常多),但愿给大家奉上的能够是一份肥而不腻、层次丰富的美味料理。

1.“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永远不要在热门领域随大溜。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价值越高的领域,竞争越激烈,越要凭借独特的优势,你先不要着急动手,要用足够的时间观察对手,思考差异化优势再进入。”

思考: 当看到古典强调这句话的时候,相信很多人有分分钟被打脸的感觉,老祖先多年的生存本能给了我们这样的冲动,看到别人在热门领域获得了成就都会蠢蠢欲动,生怕自己落下,不会给自己留足够的时间思考和观察。当我们面对外面热闹的场景,先停下来思考自己的差异化优势,这是反人性的一面,否则也只能变成潮流的溺水者。

2.“今天是一个机会更多、概率更小的世界。战略能力就是找到那些“更少但是更好”的事。

? 头部效应三原则:从价值而非优势出发;思考差异化优势;从最近的头部做起,从鸡头变成凤头。

? 专注是高手的护城河,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

? 持续迭代,系统性进步;不求妙手,不得贪胜。”

在知识爆炸、终身学习时代,人与人之间比拼的不是学与不学,而是认知效率。学习前,想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和如何兑现。

思考 :工作学习中能够观察到很多头部效应,学习前几名者能够获得更多出面的机会,工作表现出色的人能够有更多的发展机会,不断从原来的位置向上。这个时代看似机会更多,竞争也更激烈,反而成功的概率会更小,更要做到专注,找到自己高价值的地方持续迭代,踏实前进。外面世界太嘈杂,如果关注的太多很容易丢失自己本来想要的。

以前总是标榜自己:要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但知识是学不完的,现在人和人最大的区别不是学与不学的问题。因为,只有明白学什么、怎么学、有什么用以及行动兑现才能给自己获得真正的成长。

3 .“ 37/100 #清晨三件事# 昨天的回顾+今天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第三件事”。

思考结果让你有穿透力,三件事让你做事情有定力,复盘让你真正理解障碍。

思考 :以往自己列清单都会列出今天想做的所有事情,然后完成后一个个划掉,但经常安排的太多无法完成,现在觉知到:一是自己的贪念,想完成的太多,二是,有些事情不需要写在清单上,比如晨会、会议等等。安排在日历上,自然可以完成。践行作者的三件事让我收获:每天其实专注的完成三件事就已经非常不错,而且随时检视自己的事情是不是跟个人发展战略相关。每日反思,每日推进,正像作者所说:“精于心,简于形”。每天三件事,专注,聚焦。

1. “ 知识过载”。一旦你的知识能够“解释”(你自己的解释)你的困境,你就没有必要用行动来改变你的困境了;

随着你对于行动之后的情况了解越来越清晰,愿景也一步步下落——如果不亲身体验,仅仅从字面上面来看,任何事情都是挺没劲的。就像报了健身卡就认为自己很健康,报了设计班就认为自己懂设计的人一样——你绝对不会再行动了。

思考: 曾经自己办了两年的瑜伽会员卡,成了会员后仿佛能够看到自己成为瑜伽老师的样子,身材匀称柔美,但接下来行动却没有让愿景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对于自己身体的认知还来自于其它方面,比如跑步、比如推拿、艾灸等。当我知道的越多,越难以聚焦在瑜伽这件事情上。而瑜伽会员的身份在那躺着的时候,我居然还依然感觉自己是瑜伽练习者,仅仅这个身份而已。而这几方面互相碰撞,最终让自己没再行动,结果什么也得不到。

2 . 你不是内向,你是害羞;你也不是害羞,你是缺练;你也不是缺练,你是懒。

你只是为你的失败找了个术语。

思考 :这句话仿佛直冲自己而来,我是一个偏内向型人格的人,一直以来我认为自己不可能像讲师一样在台上侃侃而谈,但去年的一次体验突破让我改变了对自己这方面的认知,我努力学习了阅美讲师的培训,完成了两场讲座,当我分享完后惊喜的发现,我是喜悦的,我是能够做到的。所以,我不是内向,不是害羞,也不是缺练,真的就是懒!

3 . 建立关系的5个重要手段.1.没有什么比花时间在一起更重要。2.沟通双方都爱谈的话题,3为对方的目标做点事情4.真心夸奖,真心夸,有细节。5·小礼物。

思考: 建立一份好的关系,就这么做吧!欢迎我们一起做朋友!

4 . 搭建牛人弱关系:思想夜宴!

流程:(1)推荐。你可以随机从身边的3个牛人开始,最好这三个人还不熟悉。然后要求一定要他们每个人推荐一个牛人来。推荐制的好处是,面子问题,大家都会找到真正觉得牛的人。这样基本上,4个人推荐4个人,8个人就凑齐了。

(2)干货。每一个人提前准备分享的干货8分钟。最受欢迎的是系统性的知识和小技巧。提前告知让别人好准备。可以直接讲,也可以PPT。尽量不要谈个人经历。

(3)追问。如果有人愿意提问,可以追问一个问题,3分钟时间回答。如果没有,直接过。严格控制时间

(4)发酵。全部人讲完问完,休息15分钟,大家各自私聊。15分钟回来以后,需要带一个提问回来。

每个人说出自己希望集众讨论的一个问题——可以是自己思考的一个困惑或者问题也可以是很有趣的一个话题“

(5) 困惑。轮流表达问题,然后主持人逐条记录,然后投票。选出群体得票最多的问题——你可以投你最感兴趣的,也可以投你觉得自己回答起来最有贡献的。得票最多的个问题,全员聊这个。

(6)开始回答。原则上第一轮每个人3分钟表达完观点。只有所有人都说过话,才开始自由讨论。

思想夜宴核心:一定要找知识结构不一样,而且最好三度人脉的人。控制好时间,必要时找主持人。在第二天能有一个总结,也许会更好。

思考: 这个思想夜宴特别详细的分享出来,我觉得这种方式特别棒,是一个开放而专注的系统。之前跟几位小伙伴成立过“同修会”,但一直没有合适的流程,仅仅局限在聊天,当我读完,心里已经闪现邀约几个朋友一起畅聊的场景,期待一起玩起来,也推荐给大家。

5.“学习有瞬间理解的快感,而练习却反复暴露自己的智商。其实后者才是成长之路。 ”

思考: 这句话一语中的,学习时,经常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但当合上书后的一段时间,这个想法就只是脑海里过了一次电,自己又被其它的知识所吸引,看着是不断的学习,但如果不去练习,学习又能让自己改变什么呢?练习才是成长之路。

6. “ 知识源头,就像河流的源头一样,是知识发源的地方,是知识刚刚被创造出来的地方。源头的知识浓度和质量极高,有丰富的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顺流而下,离源头越远,支流越多,混入的杂质也就越多。当一份知识掺入了太多杂质时,恐怕只能勾兑成鸡汤了。”

思考: 学习最好去找知识源头,也就说作者所说的一手或者二手知识,我们每天充斥着的信息大部分都是三手四手信息,底层逻辑和基础概念都不是很明晰了。所以我们要尽可能的追求阅读一手或二手知识,提高认知效率。但是,为什么不能说信息的传播不能经过后人对知识的改进和丰富变得更有价值呢?

7 .“ 未来没有专业,真正的专业是你特别擅长解决某类型的问题。

知识焦虑的解法很明确,基于问题的学习让你关注点更少,进步更大,有自己的试金石,是“更少而更好”的事。

比终身学习者更有效的,是终身提问者。终身提问者的学习目标更清晰,更不会在知识树里迷路,问题就是他的明灯。”

思考: 在知识焦虑的时代,问题是我们的指明灯,我能解决什么问题呢?我能够帮助到别人什么呢?如此一想,未来的专业,都不是孤立的专业,一个问题的解决会综合到各个领域的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树不如构建自己的问题树,向目标前进的过程中专注于解决问题,才会让目标越来越清晰。

8. 基于此, 作者提出了IPO系统

I:输入问题(Input a question),以持续解决问题为目标;

P:解决问题(Problem solving),以整合多学科知识为手段;

O:输出产品(Output),通过咨询研发、授课整合和写作,让思想产品化。

思考 :整个过程以解决问题为最高标准,持续问自己:这个知识对解决问题有用吗?并且持续输出,所以我们也经常听到:以教为学。或者持续的写作,把它变成自己的“知识晶体”。让更多人知道你有解决这个问题的能力,从而倒逼输入,不断迭代,再去解决更大的问题,输出更多的价值。

文中作者推荐一著名知识交换网站: 在行

总结 : 知识IPO,连点成线,功不唐捐

清晰的、自下而上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并且是让知识产生价值的完整体系,是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跃迁成为知识高手的技术:

? 站在知识源头,萃取知识晶体;

? 联机学习,用一块晶体换回来更多晶体;

? 以问题为中心学习,创造自己的问题树;

? 用知识IPO让知识变成价值

1 . 高手并不是能力比我们强、智商比我们高、定力比我们好,只是因为他们思考比我们深、见识比我们广,他们看到了更大的系统。从这个角度来说,小人之小,也并不是品格的低微、智力的稀缺,而是格局之小、眼界之小和系统之小。

思考 :以前对高手的理解基本是:他能力很强,很聪明,情商很高。读到这里发现,思考深度,格局和眼界是高手的重要因素。不去观世界,哪来的世界观。所以,很多时候不是努力就能获得成功,成功是一个系统,跳出自己的眼界,扩大自己的格局。

2 . 什么是系统?

试着观察水流里的一颗石头——水流冲击石头,会在石头旁边形成波纹。这个波纹很有趣——每一秒钟,构成它的水分子都是变化的,但是波纹的形状却是稳定不变的。那么这个波纹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石头、水流都是“元素”;波纹则是系统的“功能”;石头在水流中的位置决定了这个波纹的形状,这是“关系”。一个系统至少包含三个因素:元素、元素之间的关系,以及系统的功能。波纹展示出一个系统的基本特质:系统由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比元素更重要。换一颗石头,只要还放在同一个位置,这个波纹就存在。关系不变,功能就不变。只要不改变系统的内在结构和功能,即使替换所有的元素,系统也会保持不变,或缓慢变化。

思考: 这个系统的比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团队,一个家,一个大自然,一个地球都是一个系统,关系比系统中的元素更重要,破坏了内在的关系,系统才会改变。夫妻之间的矛盾,如果相处的模式不变,即便和好之后也会有同样的问题出现。团队不能发展,模式不变,即便更换更优秀的人才,同样也得不到解决。跳出元素看系统,就会看到更多的视野。所以作者才说:“这个世界的绝大部分运作,都不在你眼前发生,世界早已先你而行。如果你看不懂系统,就是现代世界的睁眼瞎。”。

3 . 好的破局者往往知道:当一个体验短期很爽的时候,你往往要警惕:长远的损失是什么?而当这个体验短期痛苦的时候,你也需要自我激励:长远的收益会是什么?

思考 :联想各种速成的事物,往往说明了这个道理,欲速则不达,犹如揠苗助长只看到眼前的成效“很爽”,朋友圈充斥的各种广告,很多都在让你体验短期“爽”的感觉,人的体验等待的耐心越来越短,不能一下子见效,就不被抓到痛点。所以,爽和痛苦的选择,也决定了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世界是个大系统,世界属于能理解它的人”。

4. “ 真正的改变都是逆人性的。你可以了解所有跃迁的技术,但推动跃迁的关键动力,是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所以请务必积极参与到各种流通中去,以开放而不是批评的心态对待别人,这样你的收益最大。佛教中有一种修炼,叫作随喜赞叹。西藏人看到了朝圣路上磕长头的人的虔诚,于是随心、真心发出感叹,感叹他们的功德,也希望他们更好。这个瞬间,你就获得了同样的福报。”

思考: 看到这句话内心瞬间充盈着感动、美好,在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时代,这种随喜赞叹的智慧,让世界一下子变得和平。愿我们在成长的路上,为同伴鼓舞,为对方的成功喝彩,自己收获的福报也会越来越多,爱出者爱返。

5.“当一个体系什么都能解释时,就没法被证伪,也就无法更新,必然趋于封闭。一旦封闭,必然熵增;一旦熵增,必然长久趋于平庸。所以一个无法被证伪的体系,无论有何等智慧,必然会被慢慢迭代的系统所赶超。

增量、终身提问、探索、随喜赞叹……这些词蕴含同一种智慧:提醒我们要保持开放。”

思考: 第一次听到“熵增”这个词是在混沌大学听李善友的演讲,也对系统有了深刻的理解,比如一个新家即便刚住进去不久,如果不整理不把垃圾排运出去就会熵增:变得凌乱。所以整理也是一种开放的状态。这个词在任何一个系统都成立,所以无论在哪里,让我们随时保持开放的态度,探索、提问、赞叹。

6.事情有两种改变的形式:一种是不影响原有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一序改变”,也就是“状态改变”;另一种是模式的改变,叫作“第二序改变”,其实也就是“模式改变”。第一序改变:系统内改变,改变状态,改变体验。第二序改变:对于系统的改变,改变模式,改变结果。第二序改变,就是破局的关键。

思考 :再回看文章第13条,系统的解释,你就会明白,为什么破局的关键是第二序改变,也就是系统的改变,改变结果。这里做一个贯通。

7. “ 人类是唯一会思考遥远未来的动物 。

在短暂的时间里,人和动物并无优势,我们的优势在更远的时间里。人性和动物性的尺度,就是时间。 (这里可以延伸到作者对于第一序改变,带来好的感受,和第二序改变带来长远改变)

短期体验好的事情,似乎总是很难达成长期的深远影响;而缺乏深远把控,又反过来让人无法把控未来,焦虑浮躁,空虚没成就感,更紧迫地需要短期刺激。所以,穷有穷的原因,富有富的理由。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

思考 :想想短期体验好的事情:能马上得到一件东西的快感,比如:吸烟,吃零食。或者睡懒觉,刷剧等等。如果真正改变这些应该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而不是不去做就可以了。最后那句话,浮躁是浮躁的原因,也是浮躁的结果,太赞同。

1.真正的定见,不是一门心思做好遇到的第一件事,这也很伟大,叫作坚持;但真正的定见,来自见过了各种不同的生活,你回来做自己。

思考: 整本书最喜欢的是这句话和分享的最后一条,未来的每一天,希望自己都能真正的去生长自己的定见。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2.有限游戏和无限游戏

美国纽约大学教授詹姆斯·卡斯写过一本书《有限与无限的游戏》,书里提到一个概念,“世界上至少有两种游戏,一种是有限游戏,一种是无限游戏,以取胜为目的;另一种是无限游戏,以延续游戏为目的”。所以,成功是有限游戏,成长是无限游戏;项目是有限游戏,事业是无限游戏;生命是有限游戏,意义是无限游戏;到了苏东坡这里,荣辱是有限游戏,才华和品格,才是无限游戏。

开放、专注、迟钝、有趣、简单、善良、可激怒。

思考:最爱以上这几字箴言。

如果开放:请拥抱与宽容你身边的所有。

如果专注:请戒除贪念。

如果迟钝:不要盲目追求热点

如果善良:请做极致的善良。

如果有趣:请给自己的人生30%的留白。

如果简单:坦诚相待,不套路。

最后可激怒。

人生就是一个无限游戏, 愿我们都能在人生成长的道路上不断实现跃迁。

人生下半场,一定要明白这5条铁律

来源/良大(ID:liang_da_shi)

“奥卡姆剃刀”定律

这个定律有个普遍的解释: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样很早就听过,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又经常忘得一干二净。

当年我刚刚创业时,就明知故犯了,因为是做咨询,总想着办公室要气派一些,客户来了显得我们有实力。

于是租的办公场地很豪华,还有自己的独立办公室,招人时也比较气派,因为在大公司久了,总想着“专人专岗”:

做分析的,就专门做分析;做方案的,就专门做方案;做市场的,就专门做市场......

看起来五脏俱全了,可这么一来,一下子养了一堆人,每月不管业务做了多少,开销都如同一台大型抽水机。

而且,人多了是非就多,闹出不少幺蛾子,弄得公司风气一团糟。

后来反思,这就是违背了“奥卡姆剃刀”定律。

于是乖乖地搬到了共享办公室,人员也一再精简,不同的岗位,一个人完全可以干,只要薪水给的够意思,这都不是事。

也缩减了很多形式化的工作,比如不再召开没有必要的会议。

这样下来,成本降低了,经营也变好了。

“奥卡姆剃刀”不仅适用于创业,它所蕴含的“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原则,也完全可以指导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所谓剃刀,就是剃掉那些可有可无的事,你的精力就不会被浪费,可以投入到最重要的事情当中。

当你遇到一件很难判断的事情时,“奥卡姆剃刀”告诉你:

去掉不必要的假设,相信复杂度最低的答案。

假设我们穿越到“皇帝新衣”的那个年代,你应该如何判断一丝不挂的皇帝?

第一个判断是,皇帝穿了新衣,但愚蠢的人看不见,你是愚蠢的人,所以你看不见;

第二个判断是,皇帝压根什么都没穿,所以你看到光身子的皇帝。

当然是第二个想法复杂度最低,所以你要相信第二个判断。

按照这个方法,你大概可以避免90%的骗局,遇到推荐股票的,想想,他知道这么多内幕,为什么不自己炒而要告诉你?

遇到卖祖传药方的,想想,这“祖传”是怎么传下来的?为什么不批量生产?为什么不打广告?有什么药理证明吗?

你会发现,疑问很多,很复杂,所以你大可不必相信,你只相信一条即可:

他们在想方设法赚你的钱。

汉隆剃刀 ”定律

第二个定律“汉隆剃刀”,是“奥卡姆剃刀”的延伸,是美国一位名叫汉隆的学者提出来的,大概意思是:

能解释为“愚蠢”的行为,就不要解释为恶意。

这里的“愚蠢”是加了引号的,不仅仅代表无知,也包括偶然的、非故意的、其他目的的意思。

如果你主观认为别人带着恶意针对你,你的思维就不会再延展下去,只会进入到一种“战斗”状态,原本不是敌人的对方,最后就真变成了你的敌人。

如果你懂得“汉隆剃刀” 定律 就会明白,很多矛盾,只是机缘巧合,或是利益驱动之下的正常反应,这里面并不存在善恶。

十几年前我做主管时,跟随过一位不错的领导,他被派到另一个机构,我想跟过去。

这时麻烦来了,新来的总经理也赏识我,找我谈了几次话,想让我留下来。

但我态度很明确,一定要走,这下把新领导给惹恼了。

那新领导到处告我的状,宣扬我的不是,有些甚至是捏造的,调动也一直被他卡着。

当时我既生气,又无奈,毕竟官大一级压死人。

我还主动找新领导沟通几次,说自己的处境,希望对方能理解。

新领导拍了拍我,说:

“我理解你,不过你在不合适的时候站在了我的对面,所以我不会轻易放过你......”

后来,事情闹得很大,地区老大都参与协调,我放弃了很多业务,才调动成功。

我应该和新领导结仇了吧?

然而并没有,我在公众场合见他,仍然热情地打招呼,当做什么也没发生,他也热情地回应。

后来,阴差阳错,我俩都调到了总部,我当时级别也升了,和他级别差不多,只不过管的内容不同。

一次他们部门有项活动,需要我们部门支持,那领导可能顾忌之前和我的矛盾,于是让他的手下和我的手下沟通。

我知道后,主动发邮件给他,说这次活动我们一定会大力支持。

最后活动很成功,领导很满意。结束当天会场外下起了大雨,我帮他安排了车,并撑伞把他送到车前,他看着我淋湿的半边身子,深情地握了握我的手。

第二天,他们部门起草了一份邮件抄送给大领导,狠狠表扬了我们部门。

后来我出来做培训,我的第一个客户就是这位领导介绍的。

我说这个是想表明,这世界有完全坏的人吗?

绝对有,但是一定不多。多数人不好也不坏,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多数时候,我们都是在对既得利益做出反应。

就像那领导刚刚上任,下属就要跳走,他才要极力阻挠,与其说是针对我个人,不如说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威。

如果我理解成一种恶意,和他不共戴天的同时,也给自己堵死了一条路。

不轻易把别人针对自己的言行归为恶意,真不是高风亮节,最起码我还没到那个境界。

我只是觉得,除非报复对方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否则,只会无端消耗自己的精力,给自己树立了仇家,其他一无所得。

和别人冲突之前,先考虑一下你的收益和损失各是什么,成为一个理性的人,别做情绪的傀儡。

“劳力辩证”定律

“劳力辩证”定律,是德国作家罗尔夫提出的一个概念,他讲了一个故事:

约翰是美国空军士兵,他好不容易通过了跳伞测试。在这之后有一个隆重的仪式,每个通过的人可以得到一枚降落伞形的别针。

轮到约翰时,他的上司竟然以一种挑衅姿态站在他面前,将别针放到他胸前后,猛击一拳,结果别针扎进了约翰的身体。

从此以后,那枚别针和小小的伤疤一起,被约翰当成了荣誉的象征。

别针被裱进相框,挂上墙。而伤疤,约翰一有机会就向人展示。

罗尔夫说:

这是认知失调的表现,人都有把磨难后的成果“神圣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无意识的反应。

“劳力辩证”可以解释很多现象,比如:

一个女孩迟迟不愿离开人渣男友,因为她执着于以前的付出,以为坚持下去就可以换来浪子回头;

很多人即使公司给的待遇很差,也不愿意离职,因为他们觉得吃的这些苦会变成一个个筹码,最终会换来亮丽的成果。

其实,这都是把苦难神圣化的结果。

知道这个定律后,一方面你要提防,当你对一件事物或一个人投入过多情感时,想想会不会是这个定律在作祟。

另一方面,你也可以利用这个定律。比如和人打交道时,让对方帮你一个小忙,往往是让两人关系更深入的方法。

这个世界有时挺反常识的,就像经常帮你的人,都是以前帮过你的。那些没帮过你的人,多半以后也不会帮你。

这是因为前者曾经为你有过付出,而后者没有,这也是“劳力辩证”决定的。

终结错觉 ”定律

“终结错觉”定律是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吉尔伯特提出的一个概念,大概意思是:

我们自认为可以改变很多事情,但其实可以改变的事情少之又少。

吉尔伯特还做了一系列的实验,来证明我们与20年前的自己并没太大本质上的变化,但是我们总有一种错觉,以为自己变了很多。

很多人还想主动改变自己的气质,比如,原本内向的人想把自己变得外向。

事实上,这种努力往往是徒劳的,就气质而言,我们最多只能略加改良,却很难彻底改变。

人类学家海伦·费雪,曾提出“气质维度”的理论,是说我们的气质主要由4种激素决定:

多巴胺、血清素、睾丸素、催产素。

多巴胺含量高的人,喜欢冒险,有创造力,但耐心不足;

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有耐心,自控能力强,但社交能力差些;

睾丸素含量高的人,比较有侵略性,空间感及数字感强,但不太在乎别人的感受;

催产素含量高的人,同理心强,表达能力好,善于社交,但是害怕冲突。

这些激素,各有优劣,却很难改变,因为都是刻在我们的基因里的。

如果你是血清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你就会觉得是一种莫大的消耗,一个人待着才是在充电,那就尽量别选择和人打交道的工作,选择那种专门研究类的,既能做得好,也会很开心。

如果你是催产素含量高的人,每次和人打交道,就是一种充电,一个人待着时,就会觉得能量消耗得快,那你最好选择销售等和人打交道的工作。

环境的影响和自己的努力,多少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但成效往往不大,非要逆着来,别人难受,自己也难受。

这个世界参差多态,需要各式各样的人,遵循自己的本质,就是最好的选择。

关于“终结错觉”,我们更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总想改变他人,我们连改变自己都这么难,改变他人又谈何容易?

所以,放下那颗要改变世界的心吧,“寻找”比“改变”要务实很多。

网络流行语说,改变自己的是神,改变别人的是神经病。

很有道理,你肯定不是神,但也不想成为神经病,对吧?

无限游戏定律

所谓有限游戏,就是以干掉对方为目的,对方死了,你就赢了。

而无限游戏,是以自己的生存为目的,不是和谁比,就是想办法一直让游戏可以玩下去。

说白话一点,就是“活着比什么都重要”。

不要争一时长短,而要关注哪些事情可以让你一直玩下去,对于所有人来讲,“活着”就是一件具有普遍意义的事情。

我们都挺爱拿“复利”说事,还总拿巴菲特当例子。

其实巴菲特30岁时身家只有100万美元,众所周知,他投资的年化收益率是20%左右,按复利计算,他50岁时会拥有多少财富呢?

大概不会有你想的多,是2亿美元左右,虽然比起普通人已经很厉害了,可是这样的数字也就是一个普通的富豪而已,不足以让这么多人敬佩。

事实上,巴菲特如今845亿的资产中,有842亿,是他50岁以后挣到的。

而其中的815亿,是巴菲特在65岁以后挣到的。

如果你真懂复利,应该知道,越往后,雪球效应才越大,所以巴菲特真正厉害的地方,不是别的,就是“活”得长。

从10岁炒股,到90岁,资金要活着,人也要活着,才能成为一个传奇。

另一位投资高手,写了《股票大作手回忆录》的利弗莫尔,在巴菲特出生那一年,资产就高达2亿多美元,那时美国一年财政收入才42亿。

但后来利弗莫尔自杀了,财富的神话没能继续下去。

因此,你要抱着无限游戏的原则,来经营事业和生活,保持平和健康,避免那些巨大的损失,你才能真正享受复利带来的好处。

标签 比较是偷走幸福的贼

有限游戏与无限游戏